文/雷小政
甕安縣青少年特殊保護機制建設進展與建議
文/雷小政
貴州省甕安縣試點的前科消滅制度取得了良好社會和法律效果,推動了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確立。甕安在青少年保護機制上,注重發揮校園法治教育和相關制度建設,注重發揮留守兒童父母作用。下一步,甕安應繼續鞏固現有成果,推進相關機構、人員專業化,整合農村社區資源,并進一步引進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保護機制建設。
甕安“6·28”事件后,為使涉案的一些青少年平穩地回歸社會和家庭,從源頭上解決他們的心理負擔,本著教育為主、懲罰為輔、著眼未來、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則,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試點了前科消滅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該舉措曾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多人次批示,并對刑法修正案、刑事訴訟法等確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項目組在評估甕安縣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時,將青少年特殊保護機制建設作為一個核心指標,并對以下3個主要對象進行評估:一是從前科消滅試點到犯罪記錄封存實施以來,其效果是否持續,是否有所超越;二是甕安“5531工程”中相關措施對青少年越軌、違法、犯罪預防上的效果如何;三是與“北上廣”等地區相比較,針對在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在權利保障上有何制度創新,其效果如何。上述效果評估,對接民生、法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 “平安甕安”、“法治甕安”等社會治理改革的現代化水平。
從媒體報道和學術研究來看,對未成年犯罪實施前科消滅制度,甕安縣先行一步的嘗試使得100多名未成年人獲得“新生”。當時,通過取保候審、提前解除勞動教養、試學、不起訴、免于刑事處罰和判處緩刑等形式,對104名參與“6·28”事件的違法青少年予以處理。上述群體除4人出現“反彈”外,其余100人在學習成績、習慣養成、思想轉變、心理矯正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進步,并涌現出一批轉化好的典型。他們不僅改掉了過去的不良習氣,而且消除了之前的一些心理障礙。
難能可貴的是,在“6·28”事件之后,甕安縣公安司法機關持續創新犯罪記錄封存模式,在實踐探索中進一步細化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公檢法內部,表現突出的是專門化設置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未檢科工作人員由3名分別來自偵監科、公訴科及職務犯罪預防科檢察工作經驗豐富的檢察官組成,其中2名女性,1名男性。評價較好的創新舉措有:分區域、專柜封存,即文柜管理嚴格參照槍支管理的有關規定,實行雙人雙鎖的方式進行管理;以編號歸檔,實行一人一檔案,一人一編號,編號不記載未成年人的姓名;規定嚴格的查詢制度和審批程序,并做好查詢登記和保密監督工作。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走訪涉案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發現甕安縣公安司法機關已經意識到,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運行,需要完善隱私保護觀念和機制,同時對涉案未成年人要進行有效的社會調查、監護教育,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就業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消除來自被害人、社區等的擔憂和疑慮。
但是,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在當前運行中仍有一些問題。例如,當地青少年,尤其是一些中小學生對犯罪記錄封存的理性認識還有一些偏差,認為犯罪后沒有記錄,可能沒事,更不用說輕微違法、越軌了。這說明,對于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還有待進一步普及其法律基礎,促進社會各界理性認知:封存制度是相對的,辦案機關和有關機關可以查詢;封存制度受到罪名性質、涉嫌犯罪可能判處徒刑年限等限制;封存制度是為減少對立面,促進回歸社會,不是放縱罪犯、嬌慣罪犯,許多區分寬嚴的幫教措施要配套跟進。
預防未成年人越軌、違法、犯罪,甕安縣有一系列的針對青少年及其監護人有關的改革措施,被許多媒體評價為“接地氣”。
從“5531工程”來看,以下舉措對于預防青少年越軌、違法、犯罪具有正面引導功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甕安縣比較全面、深度地注意到了“三留守”人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以及對涉農問題進行綜合治理的系統思維:縣委、縣政府各部門協同探索創建了“農民工子女之家”、“流動婦女平安之家”、“留守兒童之家”、“陽光驛站”、“日間照料中心”等10余個社會服務平臺;積極開展社區服務、扶貧濟困、“維權工程”、“春暉行動”、居家養老、科技支農、“道德講堂”等活動。其中,“春暉行動”中的甕安模式等經驗被作為示范典型在貴州省推廣。
甕安縣的校園法治教育和相關制度建設是預防未成年人越軌、違法、犯罪的“主戰場”。甕安縣在學校里建立“未成年人預、保、教愛心工程辦公室”。針對部分未成年人法律知識欠缺、法制意識淡薄的現象,政法委幫教辦等部門協同公安司法機關積極推行“法制進校園”工作,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模式。一些辦案機關與學校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家長到學校學習法律知識。這一舉措說明,當地對幫教主體和能力認知較為理性,較為符合少年司法的一般規律:家庭因素是影響未成年人越軌、違法、犯罪的主要因素;家長學法、懂法、用法,更能實現對未成年人有效監管。
在甕安縣,“三留守”問題較為突出。解決這一問題,不僅在貴州,包括全國,都有突出的指導意義。甕安縣立足家庭和諧,投入3000萬元鼓勵扶持農民工返鄉自主創業、就業,使他們能夠就近照顧家庭、關愛家庭;探索建立農民工探親制度,促進農民工家庭生活幸福和諧,解決農村“三留守”引發的社會問題;關愛失獨家庭和計生節育手術并發癥患者,將他們納入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未成年人預、保、教愛心工程辦公室”還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延伸到鄉鎮中、小學,尤其是與關工委、教育局、鄉鎮學校和社區(村)共同打造“留守兒童之家”,包括提供網絡聊天視頻,供留守兒童、借讀學生與外出打工父母或在家父母等親人進行親情通話、聊天,切實有效保障其身心愉悅。同時,甕安縣積極發展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園,以此為品牌申請了發改委的項目支持。與“親情熱線”、“關愛基地”等不同,解決留守兒童的各類問題,最關鍵的是落實其幫教。許多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指出:沒有任何幫教能輕易地超越親身父母的幫教。
當然,上述舉措目前仍然存在著一些客觀困難。例如,一些監護人在法律基礎、心理素養、處理經商與家庭關系等方面仍有一些不足;在幫助、教導子女戒除網癮、遠離不良交友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此外,“返鄉創業園”受制個人經營能力、借貸支持力度等因素,還未形成與預期對應的品牌效應和經濟效益,還有待進一步地支持和孵化。
與“北上廣”等大城市相比較,甕安有其特殊的地方實際情況,缺乏專業社工力量和相關高校、民間資源。在未將社工列入政府購買服務的情況下,甕安縣積極推動了保護未成年人訴訟權益大格局建設。例如,縣委政法委、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關工委、團委、婦聯等單位聯合會簽了《甕安縣未成人刑事訴訟權利保護實施意見》,在甕安縣建立起未成年人刑事訴訟五大保護機制:由公安機關偵查階段指定辯護,檢察院、法院不需重復指定辯護的“一票通”制度; 社會調查委托制度,如可能判處緩刑的社會調查報告委托司法局調查,如可能作不起訴處理的則委托縣幫教辦或學校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干預、矯正機制;在校學生“涉案零失學”機制。
當然,在上述大格局中,仍亟須哺育和建設一些配套制度,才能更好地發揮制度改革的效果。例如,在訴訟中運用較為客觀、全面反映青少年心理狀況的心理測試量表,進行風險評估,可以更好地幫助辦案人員確定幫教方案,加強幫教的針對性。但是,在辦案流程中,要充分掌握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與行為狀況,展開專門的社會調查、心理疏導,甕安目前還缺乏專門、集中的專業化力量和財政支持。這也是與北上廣等地的主要差距所在。
一是繼續推進相關機構、人員的專門化。在辦理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過程中,貫徹落實“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是一項非常艱巨而繁重的任務,要求辦案人員要善于溝通,而且需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當前,需要進一步加強機構的穩定性,完善培訓機制,形成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長效工作機制。
二是優化整合農村社區資源,提升教育監護能力。在監護人、保證人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整合農村社區資源,包括其近親屬、宗祠人脈、鄉鎮企業等,提升其監護與教育矯正能力。對留守兒童,所在地區政府部門可以積極與父母務工地區的政府部門、企業等聯動。如建立務工人員子女意外風險告知、聯絡、協助熱線,以應對留守少年因為疾病、意外事故、涉嫌違法犯罪等造成的困難和障礙。對留守兒童越軌、違法、犯罪的,有必要明確特殊的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幫扶助困方案。
三是進一步促進相關社會力量的介入。青少年特殊保護工作除了需要政府監督管理外,更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這是世界各國青少年立法、司法的一個基本經驗。要預防和矯治青少年越軌、違法、犯罪,幫助建立親社會的健全人格,這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甕安縣有待與相關學術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志愿者等進一步積極合作探索,推動機制創新。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