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一良
用法律和技術為大數據發展保駕護航
文/單一良
當下,我國大數據產業在政府、產業、學術和司法等社會各領域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推動作用。日前,“中國大數據金融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在貴陽成立,這標志著我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必然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如今,大數據正被政府及多種行業廣泛運用。對綜合信息進行采集、挖掘、整理和分析,并應用大數據,辨析真假虛實,驅動管理升級,優化決策機制,創新制度設計,促進產品升級,成為大數據的綜合優勢。這里僅舉兩例。
一是房地產業。根據中青報記者調查,某地在海邊興建了一批小高層住宅,美其名曰海景房。但因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并無優勢,只能靠天南海北地亂撒宣傳單營銷,結果房子還是賣不動,成為“鬼城”。外地購房團過來了,看到小區黑黢黢一片,入住率不高,哪里還有購房的積極性?開發商于是使出損招,雇請一批民工,每天晚上到未售出的住宅里值班,負責晚上六七點鐘陸續開燈,九十點鐘再陸續關燈,以營造一種萬家燈火的景象。
這只是開發商的小把戲,動靜頂多也就是一片小區而已,沒多大鬧頭。而在某些地方政府那里,因為有權力、資本和政績等諸多因素助推,唱起了新版“空城計”,鬧騰的動靜可就是滿城風雨了。如某縣為了拉動樓盤銷售,填充“空城”,縣中學曾多次搬遷,開始遷到稍遠的城北,后來又遷到十公里外的城東。可憐住在城區的家長,只好追著買房、換房、租房。如此“縣中三遷”以及政府辦公大樓“三遷”,已成為相當一部分經濟后發地區發展經濟的共有套路。
過去什么才算是“空城”“鬼城”,哪些是“空城”“鬼城”,歷來說法不一。調查統計還停留于查水表、電表,甚至晚上數黑燈房間的調查方式,這種原始的統計方式顯然有失準確。而歲末年初,利用大數據統計分析,中國50大“鬼城”排行榜再度出爐,縣級城市成為主流。研究人員統計每100平方米居民區使用搜索引擎的人數,認為這樣大的區域里如果百度用戶不到0.25人,可以被視為“高空置率”,也就是“鬼城”。用來發現“鬼城”的數據是巨大的,包含從2014年9月到2015年4月的7.7億百度用戶。當然,這個數據也只能是相對準確,因為百度用戶不成比例地集中于年輕人和富裕人群。但是,這畢竟是一個最大程度避免人工干預、人為“污染”的調查統計方法。
二是出租車行業。跑出租的司機,誰都喜歡挑遠途活多掙點錢。過去,出租車公司的管理手段通常是不接短單子“拒載”就罰錢,不接電調就罰款。然而有處罰,也只限于投訴一起、發現一起,才能查處一起,違規成本太低,“漏網之魚”不在少數,使管理方無可奈何。但現在滴滴的“滴米”調度系統已經上線,該系統是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和把握,推出一種新的調度方式。行駛里程多、道路狀況好的優質單會扣除“滴米”,而行駛里程較少、道路狀況擁堵的“劣質單”則會獎勵“滴米”。當乘客端發出叫車需求,有兩輛車與乘客的距離是一樣的,那么誰的“滴米”多,誰就獲得這個訂單,以此鼓勵司機為接到好單而多累積“滴米”。
以上僅是大數據在房產業和租車業中部分功能的展示,僅僅是各行業大數據應用中的一個縮影,難免掛一漏萬。可以說,大數據以近乎無限的新功能,每天展現在我們面前。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兩重性。大數據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也讓人在歡喜的同時產生憂慮。最關鍵的是大數據的安全問題,其突出表現是利用大數據進行詐騙等各種高科技犯罪,相關案例也屢見不鮮。
大數據技術本身并無原罪,但使用技術要遵守法律底線和道德操守。當使用目的不再考究,無所不用其極,就會生發出諸多問題。說到底,“互聯網+”也好,其他的“技術+”也罷,首先要“+”的都應是法律,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利用大數據進行犯罪,鉆法律空子無疑是重要生存方式之一。如果說,過去互聯網立法相對模糊,而種種鉆法律空子的失范行為帶來的危害也有限,那么如今,浪潮般的數字化變革正在大規模沖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聯網帶來的數字森林中,如果立法執法跟不上、將會讓整個社會陷入極大混亂,整個網絡空間都將為其買單,使大數據為社會發展帶來的正能量大打折扣。
因此,加強和完善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專項法律法規并嚴格執行,法律和技術手段雙重并舉,為大數據業務保駕護航,才是大數據時代健康發展的關鍵。
(作者系《人民法治》雜志社執行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