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偉杰 卞瑞鶴
?
河南農業農村工作大有可為——河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全省農業工作會議解讀
本刊記者李偉杰卞瑞鶴
“十二五”時期是河南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取得了具有標志性的重大變化:
一是糧食生產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擺脫了“兩豐一平一歉”的周期,穩居全國第一小麥大省;二是農民收入邁上新臺階,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態勢;三是農村社會面貌呈現新氣象,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鞏固;四是對河南農業奉獻和貢獻的肯定達到了新高度。
這些成績,具體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糧食生產成績優
五年來,全省糧食總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達1213.42億斤;
累計投入414億元,建成高標準糧田4602萬畝;
全省水利投資達1226億元,河口村水庫建成蓄水;
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965.9萬畝;
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6%,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二)農民增收效果顯
2015年,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3元。農民轉移就業2814萬人,工資性收入占農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的34.4%。
(三)現代農業發展快
全省基本形成以小麥、大豆、油料、玉米、肉類加工、奶業等為主體的六大產業鏈條,成為全國第一肉類、第一速凍食品、第一面制品生產加工基地。
規劃培育產業集群540個,擁有龍頭企業7300多家,每年實現銷售收入9500多億元,吸納140.5萬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2180億元。
全省畜牧業總產值2500億元以上,居全國第一位。
農村電商異軍突起,阿里村淘項目在22個縣落地,1100多個村級服務站投入運營。
(四)扶貧開發進展佳
累計投入省級以上財政資金116.7億元,全省實現67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五)農村改革成績靚
基本完成4000萬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
全省累計獲批組建農商行53家、村鎮銀行70家。
(六)新農村建設進展好
新建改建農村公路4.2萬公里,行政村通班車率98.3%,解決424萬農戶“低電壓”問題,改造農村危房100萬戶。
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近100億元,7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實現“搞干凈、放整齊”目標。
建成鄉鎮文化站2322個、村級文化大院2.9萬多個,標準化村級衛生室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1.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300億斤
河南是“國家糧倉”。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要通過建成6369萬畝高標準糧田,進一步提升糧食產能,確保完成糧食安全戰略任務。
2.農民人均純收入:16000元
“十三五”期間,咱農民兄弟的腰包將更鼓。要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冷、熱源系統在運行中,雖然按規定安裝了排氣裝置,但往往還會出現管路水流噪聲高、個別部位出現氣堵等現象,即使操作人員不斷地手動排氣,問題依然存在。其原因是由于系統中的一部分氣體是以氣泡形式存在,并未完全從水中析出成為氣體。這些氣泡隨著水流在管道中流動,且流速較快,集氣罐和普通的自動排氣閥無法捕捉和收集它們。尤其是在冷水機組、換熱機組的進出口管道、系統主管道上尤為明顯。
3.貧困人口脫貧數:460萬
“十三五”期間,要確?,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確保5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4.農村轉移人口數量:三個100萬
“十三五”期間,每年實現100萬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每年向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100萬,帶動隨遷家屬100萬左右。
5.兩個60%
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到2020年,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在60%以上,全省60%以上的農戶從產業融合發展中直接受益。
6.兩個70%
“十三五”期間,要全面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和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力爭到2020年70%以上的中心村和特色村達到美麗宜居村莊要求,70%左右的鄉鎮面貌大為改觀。
河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從七個方面對抓好今年“三農”工作進行了部署。
抓好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
再建700萬畝高標準糧田(爭取建成800萬畝)。
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200億斤左右。
力爭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8%以上。
抓好產業融合發展
抓緊啟動實施“一群一園一基地、群創經濟滿天星”這一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
培育“兩個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
重點支持8個省級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
抓好涉農重大項目建設
爭取更多大項目納入國家“大盤子”,得到國家更多支持。
繼續推進13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7處中型灌區等建設項目,盡快完成黃河灘區遷建第一批試點掃尾工作,并啟動第二批試點工作。
堅持開放招商“一舉求多效”,突出引進龍頭企業和標志性項目,提高招商引資質量。
對重大水利工程、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扶貧搬遷工程進行重點督查。
抓好深化農村改革
著力抓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工作。
抓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融資和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試點。
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運營,力爭3年覆蓋全省。
爭取在水利、林業、供銷、糧食、農墾等改革領域實現突破。
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抓緊研究制定脫貧攻堅規劃方案,對“六年脫貧目標”,實行滾動計劃,逐年進行分解。
堅持“五條途徑”“五項舉措”“五個保障”,實現11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蘭考、滑縣在53個貧困縣中率先脫貧摘帽。
建設大數據平臺,實現對脫貧攻堅工作精細化管理。
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行業部門一齊發力、社會各界傾力幫扶的脫貧攻堅工作格局。
抓好新農村建設
按照“五規合一”要求,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五年行動計劃,建成一批示范鄉鎮、示范縣。
全面完成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劃鄉村暢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妥善做好6萬人的移民搬遷任務。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教育群眾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念,推動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抓好責任落實
不斷健全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大“三農”工作考核力度,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
重點支持扶貧、水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建設,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
積極引入社會力量開展第三方評估,做到真督實查、敢于碰硬、敢于揭短、敢于追究,促進各項“三農”政策措施全面落實。
去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汪洋副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也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全國“十三五”時期農業改革的6項任務之首。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農業供給入手,針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成本結構等關鍵問題推進改革,關鍵要優化勞動力配置,解決“現代農業誰來干”的問題;優化資本配置,解決“現代農業誰投資”的問題;優化土地、技術等要素配置,解決“現代農業怎么干”的問題,目標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今年2月21日召開的河南省農業工作會議強調,今年將通過“九破九立”,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破除數量為先,樹立質量數量并重,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提升;
2.破除傳統生產經營方式,樹立現代經營方式,更加注重生產標準化、規?;⑿畔⒒?、社會化;
3.破除拼資源拼投入,樹立農業生產生態化,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
4.破除傳統生產消費結構,樹立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更加注重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產品有效供給;
5.破除落后生產經營機制,樹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更加注重以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突破口,引領效益提升、綠色發展和科技應用;
6.破除農業單一生產功能,樹立農業多功能,更加注重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協調發揮,形成發展新業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7.破除習慣用行政手段,樹立運用綜合手段推動工作,更加注重市場、法治、政策、金融等綜合性措施;
8.破除習慣著眼國內市場,樹立重視開放發展,更加注重農業走出去,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9.破除思維定式和工作慣性,樹立大格局大思路大視野,更加注重從全局、未來和跳出農業看農業,重點推進工作思路創新、政策創設和方法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