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利明
中國民法典的時代特征
文/王利明
我國民法典的編纂應當全面反映21世紀的特點,如必須體現互聯網高科技時代的特征,充分反映信息時代、大數據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反映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以及風險社會的特點,才能成為21世紀民法典的代表之作。
如果說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一部19世紀風車水磨時代的民法典代表,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是20世紀工業社會的民法典代表,那我國的民法典則應當成為21世紀民法典的代表之作。而我國民法典應當如何反映21世紀的特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爆炸時代。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給人們的交往和信息的獲取、傳播帶來巨大的便利。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民法規則注定會面臨來自諸多方面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對民法典編纂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網絡技術的發展創造出多項前所未有的權利類型。以人格權為例,網絡環境下的人格利益具有擴展性、集合性、保護方式特殊性等特點。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個人的聲音、特有的肢體動作甚至個人的購物偏好等都蘊含著一定的經濟價值,可以成為獨立的人格權益。另外,網絡環境下的網絡虛擬財產權、個人信息權、信息財產權等也亟需在民法中得到確認和保護。在制定民法總則的過程中,學者曾討論過有價證券這一概念,實際上,最初使用的有價證券概念必須是以有形證券表現出來的形式,但在互聯網時代催生了大量無紙化證券,這就需要重新界定有價證券的概念和知識體系。此外,知識產權中鄰接權的范圍也在網絡環境下進一步擴大,例如網絡環境下書籍的朗讀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權利。
第二,權利公示方法的改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登記方式出現電子化的發展趨勢,電子政務的普及也逐漸改變某些登記和注冊制度的樣態,推動了民法公示方法的變化。與傳統的紙質公示方法相比,互聯網技術具有登記成本低、登記效率高、登記查詢方便等優點。互聯網登記的公示、查詢、更正更為便捷,登記方法呈現出電子化的發展趨勢。這也使得一些新的擔保物權類型不斷涌現,限于公示方法的欠缺,過去一些無法獲得承認的非典型擔保方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其可能被確認為新的擔保物權類型。
第三,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使得電子合同的適用范圍日益廣泛。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合同的訂立方式帶來了重大變化,交易主體也日益多樣化。例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交易平臺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同時,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推動了合同訂立方式的變化,這也為我國的合同法規則帶來一定的挑戰。例如,如何認定合同的成立時間,如何確定當事人要約、承諾的真實性,電子簽名的效力及其認定等均需要法律作出回應。因此,互聯網的發展給傳統的合同法規則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相關的法律規則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第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網絡侵權成為一種新的侵權方式。在網絡環境下,侵權損害具有易發性特點,網絡的無邊界性以及受眾的無限性,使得侵權言論一旦發表就可以瞬間實現全球范圍的傳播。網絡侵權的特殊性主要體現為:一方面,救濟方式具有特殊性。網絡環境下的人格權救濟方式應當考慮網絡的便捷性和廣泛性特點。由于在網絡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具有快速性和廣泛性,損害一旦發生,就難以恢復原狀,故預防損害的發生和擴散變得尤為重要。例如,受害人有權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刪除、屏蔽、停止服務等特殊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另一方面,損害賠償計算的特殊性。在網絡環境下,受眾對象具有廣泛性,且信息發布成本低廉,一旦造成侵害,后果將極為嚴重。針對網絡侵權,應當更多地適用停止侵害等責任方式(有的國家采用了禁令的方式),并應當對網絡環境下的人格權保護做出特殊規定。在損害賠償的計算上,應當考慮損害后果的嚴重性,以及侵權行為的成本和后果的不對稱性。
點 睛
加強對人的保護,尤其是強化對個人人格權的保護,也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有隱私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如果連個人的隱私都無法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我們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由于數字化以及數據庫的發展,使得信息的搜集、加工、處理變得非常容易,信息的市場價值也愈發受到重視,對于信息財產權和隱私權的保護需求也日益增強。個人信息基本人權的內容也日益受到法律的高度重視,當前個人信息受到侵害的問題非常嚴重,例如現在很多地方出現進行數據交易的數據市場,由此產生的問題是,誰對這些信息數據享有權利?我國現行法律規范并未對此作出明確界定。就個人信息保護而言,全世界的立法者都遇到一個兩難的問題,即保護和利用。筆者一直呼吁,我國未來民法典應當將個人信息權確認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類型。對個人信息而言,無論是利用還是保護,首先應當在法律上將其作為個人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確定下來,這是基本的法律保障,也是信息化社會對我們提出的必然要求。
在信息社會,信息溝通成本的降低深刻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也直接改變了某些傳統的交易方式,如金融領域無紙化證券大量產生、無紙化交易日益頻繁。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如同一把雙刃劍,在促進新型知識產權不斷產生的同時,也使得對知識產權的侵犯變得更為容易,并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濫用技術優勢侵害公民私權留下了制度縫隙。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環境下實現對私權主體的周延保護,也是現代民法所面臨的重要議題。
在現代社會,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和保護成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網絡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生產和生活形式,增加了民事主體權利受侵害的風險,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課題。例如,隨著醫學的進步,受精卵成為獨立的生命實體,體外受精、冷凍胚胎等糾紛日益增多,“無錫冷凍胚胎案”就提出了人體胚胎能否成為民事權利客體、能否繼承等問題,二審法院對此給予了肯定回答。此外,生物技術的發展、試管嬰兒的出現,也改變了傳統上對生命的理解,人工器官制造技術、干細胞研究、克隆技術和組織工程學的發展為人類最終解決器官來源問題鋪平了道路。與此同時,上述科學技術也對生命、身體、健康等人格權提出了新的挑戰,有的國家已經開始對此作出積極回應,例如,德國法院認為,受精卵一經結合,便可以發展出生命,也就具備了生命體的屬性,應當將其作為生命體加以保護。
高科技的發展也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有些高科技甚至直接成為侵害個人隱私的工具,如紅外線掃描、遠距離拍照等都使人類無處藏身。某些高科技發明的誤用或濫用,會對個人隱私等人格權帶來現實威脅。因此,有美國學者提出了“零隱權”的概念,認為在高科技時代,人們已經無處藏身,隱私暴露等人格權受侵害的現象已不可避免。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人肉搜索”泛濫、非法侵入他人郵箱的現象時有發生,販賣個人信息的行為也屢見不鮮,諸如此類的行為嚴重侵害了人格權,也污染了網絡空間。面對這一時代背景,有針對性地加強人格權立法,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加強對人的保護,尤其是強化對個人人格權的保護,也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有隱私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如果連個人的隱私都無法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我們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經濟貿易一體化使資源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配置。哈佛大學法學院鄧肯·肯尼迪教授曾經指出,每一次經濟和政治上的全球化運動都伴隨著法律的全球化變革。經濟全球化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這必然要求實現民商事法律規則的國際化和統一化。傳統大陸法和英美法在合同法等交易規則中存在著諸多差異,但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其具體規則相互融合、相互接近,甚至有逐漸走向統一的發展趨勢,浮動擔保、信托等制度便是例證。合同法是交易規則國際化的率先嘗試領域,合同法作為商業交易規則,其本土性色彩愈來愈淡,國際趨同性越來越強。近幾十年來,合同法的國際化已成為法律發展的重要趨向。例如,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制定,熔兩大法系的合同法規則于一爐,初步實現了合同法具體規則的統一。1994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組織制定了《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盡可能地兼容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法系的通用法律原則,同時還總結和吸收了國際商事活動中廣為適用的慣例和規則,其適用范圍比《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更為廣泛。經濟全球化要求減少因交易規則不統一而形成的交易障礙,降低交易費用,因此,近幾十年來兩大法系有關合同法的規則正逐漸融合,合同法的國際化也成為法律發展的重要趨勢。此外,跨境交易、支付規則等商事規則也出現了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有關保險、票據等方面的規則也日益國際化。因此,我國未來民法典在有關交易規則(如合同、擔保等)方面,應當盡可能地與國際接軌。
全球化還促進了法律淵源的多樣化。在全球化過程中,被稱為“軟法”的具有示范性效力的規則開始出現。這些規范往往通過交易習慣的形式出現,其后逐漸成為全球性的規則。另外,還有某些交易習慣及慣例受到了高度重視,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制定民法典時充分考慮民法淵源的開放性問題。在我國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有必要在交易規則上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從而使我們盡可能地從全球化中獲得利益。為適應全球化的發展需要,我國未來民法典應當承認商事習慣、慣例的民法淵源地位,而且其適用順序應當在法律基本原則之前,即有習慣依習慣,無習慣時才可適用法律的基本原則。
21世紀是一個面臨嚴重生態危機的時代,全球變暖、酸雨、水資源危機、海洋污染等生態問題已經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直接威脅,嚴峻的生態問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同時,資源的有限性也與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和市場發展形成尖銳的沖突和矛盾。由于人口增長,發展速度加快,現代社會的資源和環境對于發展的承受能力已臨近極限。民法典必須承擔起引導資源合理和有效利用的功能,在世界范圍內,傳統的所有權絕對主義觀念也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大背景下出現松動,并在相當程度上融入了“預防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要求。而在我國資源嚴重緊缺、生態持續惡化的情況下,更應當重視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資源并防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已成為我國未來民法典的重要使命。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未來民法典的編纂,一方面應該把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確定下來,其后把“物盡其用”作為民法典的基本原則予以確定,并將該原則作為民法的各項制度設計所應遵循的指導原則。另一方面,我國民法典有必要結合保護生態環境的具體需要,重新審視財產權的客體、權能、屬性、用益物權、相鄰關系以及征收等制度,強化物盡其用的義務,在保護民事主體財產權利的同時,也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為不動產的權利人設置必要的維護環境、保護生態的義務,這也是現代民法發展的新要求。
現代社會無疑是風險社會,風險無處不在、事故頻出不窮。在這一社會背景下,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救濟問題日益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首先,在風險社會,應考慮的是促進侵權責任法從制裁行為人的過錯向全面救濟受害人轉變,即侵權責任法的功能應當發生轉變,其應當成為真正的救濟法,而不應當僅是制裁過錯的法。其次,民法需要通過多種責任承擔方式,使受害人從中選擇最有利的形式維護其權利。侵權責任法的預防功能是現代侵權法與傳統侵權法的重要區別之一,民法在發揮事后救濟功能的同時,也應通過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制度發揮事前預防功能,防止損害發生并避免損害擴大。最后,侵權責任有必要和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相銜接,形成救濟受害人的綜合補償機制。侵權法是救濟受害人的法律,但在救濟受害人方面的作用也頗受限制,例如,其以加害人具有責任財產為前提,如果加害人沒有責任財產,則侵權責任也將落空。因此,侵權責任必須和責任保險、社會救助銜接起來,形成綜合救濟機制,從而對不幸的受害人進行權利救濟。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