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錦
為什么要制定民法典、制定一部什么樣的民法典、如何破解民法典制定過程中的各種學理問題、制度設計問題、路徑與方法問題等,是法學界必須認真思考和科學回答的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鑒于物權法等法律制定過程中出現重大意見分歧、影響立法進程和立法質量的經驗和教訓,有必要在制定民法典之初就強調在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上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化解內耗。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指出在制定民法典之初就在重大問題上統一思想的重要性
要積極有效地推進立法研究工作。研究小組和各相關部門要圍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立法計劃,周密部署,根據立法進程需要積極組織開展研究論證工作,適時提出意見和建議。應重點研究民法總則的相關問題,分工負責、深入研究,力爭為立法機關提供符合法治規律、反映法治需求的高質量的立法建議。在研究論證過程中,既要立足檢察機關具體實際,深入研究檢察工作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更要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全局來研究相關問題。同時要保持與法工委、最高法、中國法學會等相關部門的密切聯系,密切關注立法研究動態,及時全面了解有關部門、法學界和社會各界關于民法典編纂的意見和建議,認真研究近年來民商事實體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實施和修改情況,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立法需求和司法實踐需要。
——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胡澤君指出,檢察機關要積極推進民法典編纂立法研究工作
《民法通則》開創的民事責任一篇以及《侵權責任法》關于侵權責任獨立成編的思想應該得到維護,因為民法總則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外在體系上所設置的共同適用性規定,更在于它所彰顯的民法基本價值理念。
——北京大學法學教授魏振瀛認為,《民法通則》開創的民事責任一篇以及《侵權責任法》關于侵權責任獨立成編的思想應該得到維護
制定民法典是中國民眾的需求,需強調其觀念整合功能以實現其歷史使命。制定民法典最主要、最基本的障礙在于私法觀念與私權保護意識的缺失。制定民法典除了具有制度整合、法律適用上的巨大好處外,還可以彰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起到全面保護私權、限制公權濫用的巨大社會效果,成為教育民眾、培育民眾正確的私權觀念和權利意識的教科書。
——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法學院尹田教授談民法典的意義
中國民法典編纂中最應該避免的現象是,對目前業已存在的規模龐大的司法解釋規范群態度不明、定位不清;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既不明確予以廢止,也不表明哪些規定可以在民法典編纂之后得到繼續沿用。如果是這樣,那么民法典編纂不僅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反而會進一步增加目前已經存在的規范適用上的混亂。民法典編纂在本質上乃是重塑一個國家民事領域的法源體系的工作,同時也是基于新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重新劃分立法與司法之邊界的過程。就此而言,如果中國民法典編纂不能妥善處理與業已存在且規模龐大的司法解釋的關系,將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指出,正確處理民法典與現存司法解釋之間關系的重要性
現代民法典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法典,編纂面向21世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法典應該去偽存真,體現市場經濟對民法典的要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法律依法律,沒法律依習慣,沒習慣依法理”“法官不得拒絕審判”等條文應該體現在民法典中,恢復大陸法系國家民事立法的傳統。
——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認為,應當恢復大陸法系國家民事立法的傳統
當前制定民事主體制度面臨兩個困難:一是在民商合一的背景下,如何提煉、設置民商事主體的共性規則;二是如何反映本土性和國際性需求,如何反映當前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發展的現實,并引領改革、推動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王利明教授指出,當前制定民事主體制度所存在的兩大困難
可以從學術和政治兩個角度理解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關系。從學術角度而言,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表達了學者的不同價值取向。從政治角度而言,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體現了有權機關的政治決斷。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部署民法典編纂工作,這本身就是政治決斷。期待作為學術問題的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和作為政治問題的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良性互動。
——中國人民大學王軼教授如此理解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關系
商法是與民法緊密聯系的重要法律部門,民法與商法同為我國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國家目前的立法體例既不是典型的民商合一,也不是典型的民商分立,是有分有合的一種獨特的立法結構,這種密切的聯系就決定了民法典的編纂必然應該包括商事立法的完善。我國目前階段制定一般性的商事法律制度,對商事制度中一些重要的內容做出系統性的比較完整的規定,已經具備了充分的條件,十分必要。民法典編纂與商事法律的立法布局歸納起來有四種立法模式安排:分立式、獨立成編式、獨立成章式和融合式,商法學研究會的研討與論證結果是最贊成第一種模式,其次是第二種模式。最不理想和最不科學的是最后一種,因為這種融入式不但會破壞民法總則應該有的合理、科學的結構,還會影響商法立法自身的立法體系。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趙旭東教授指出最理想的民商合一立法模式
我國民法典中應當明確規定民法的基本原則,以解決司法實踐中法律規則缺位和法律規則適用于具體案件可能產生顯失公正結果的問題。民法各基本原則之間不是平等的位階關系,而有適用位階的差異。因此,民法典不僅應當規定基本原則,而且應當闡明各基本原則之間的關系和適用順序。
——清華大學法學院崔建遠教授談明確規定民法基本原則的重要性
研究民法不要忘記公法,二者緊密相關。比如集體所有權和國家所有權不純粹是私法,也有公法的調整;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也并不絕對劃分。所以研究民法應與公法緊密聯系才會更加客觀,更符合社會的發展。
——清華大學馬俊駒教授認為研究民法應考慮與公法之間的關系
法律為什么要設定權利,尤其是涉及到財產、人身方面,因為隱含著權利自治問題,即“Yes,I will”。之所以講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繼受了前蘇聯的法律,認為我們的權利義務是某些人、某些組織授予的?!睹穹ㄍ▌t》在民法中極其重要,但又存在一定瑕疵,比如其只認可雙方行為,不認可單方行為、多方行為和共同行為。法律行為上只認可財產行為而不認可人身性的行為,認為人身性的行為不具有法律效力。法律行為,尤其是婚約、婚姻契約甚至包括婚姻本身都認為是以登記為結果,很多婚姻法學者至今都認為其不屬于民法范疇,不能用民法制度來解決婚姻法問題。財產法的法律行為只承認債權法的法律行為而不承認物權處分的法律行為的結果。法律行為問題首先滲透著法技術問題,但法技術問題本身又滲透著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和法律的重大價值,它并不是簡單地做一個規定,其核心在于“Yes,I will”,在此基礎上涉及到人身的、財產的,都要認真加以處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孫憲忠教授認為法律行為問題需認真處理
我國民法典編纂要解決好“四個面向”問題:“中國面向”,即要在民事習慣和司法習慣調查的基礎上回應并解決中國現實問題,而在本土化與國家化的問題上則要秉持“移植中有取舍,借鑒中有創新”的理念;“時代面向”,即民法典編纂具有鮮明的時代屬性,要在守成與創新的博弈中回應時代需求;“體系面向”,指民法典編纂要在形式理性和個人主義的指引下,以法律關系為工具整合民法典外在體系,并圍繞私法自治、誠實信用、公序良俗以及信賴保護構建民法典的內在體系;“司法面向”,以請求權基礎為核心,統合請求權規范、輔助性規范及反對性規范,并處理好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銜接與協調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保玉教授認為我國民法典編纂要解決好“四個面向”問題
21世紀的民法典不應僅僅局限于現實性的財產權以及人身權的安全利益上的保護,還應對更高境界的精神利益、人格利益、信賴利益認可保護。對這樣更高境界的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的認可、尊重和保護表征著民法典的境界,也表征著法治發展水平。制定民法典,不應當僅僅拘泥于現行的民法通則以及現行的傳統,要有大膽的創新,要對更高境界的民事權益、民事法律予以尊重、認可與保護,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制定民法典加速法治建設進程。因為制定民法典不是目的,而通過制定民法典加速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才是最終的目的。
——吉林大學法學院馬新彥教授談民法典的境界
在制定民法典過程中有一個重大問題——到底是民商合一還是民商分立。實際上民商合一僅存在于古羅馬的民法,馬克思稱之為調整商品經濟的完善法,之后近代民主國家制定的商法,資產階級革命以后制定的民法典、商法典就再也無法合并。民法現在已經出現了去法典化的趨勢,商法不宜制定一個商法典。近代的商法典都一塊一塊被移出來,目前世界上能支撐下去的就是美國的商法典,放在一起可以隨時修訂,所以并不是大陸法意義的商法典。
——浙江工商大學童列春教授認為民法已經出現了去法典化的趨勢,不宜再制定商法典
民法典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一部屬于中國人民的中國民法典。自古老的羅馬法以來的民法學理論、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以及新近出臺的荷蘭民法典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積累。如何把前人的知識儲備,和現實的中國實際相結合,制定出一部高水準,符合我國國情的、名垂青史的民法典,這是廣大民法學者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海南省法學會會長肖若海明確指出,編纂一部中國自己的民法典是廣大民法學者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1985年的民法與經濟法學年會,在老一輩的努力下,完成了《民法通則》的前期論證和順利出臺工作,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三十年后,我們民法學界專家齊聚一堂,通過真知灼見的交流,將會對中國民法典的編纂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將要制定的民法典,必定是既能夠反映我們目前的時代品格和精神,又能夠反映時代特征的;既傳承了歷史,又有所創新的;既回應目前社會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又能推動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的民法典。我堅信它將很快制定出來。
——海南大學副校長王崇敏堅信一部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民法典將很快制定出來
商法的特性與龐大的法律體系客觀存在,商事立法的模式應當是在總則中將涵蓋民商共同的內容納入民法一般規定,將商法獨特的單行法另行規定,體現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民商合一格局的關鍵是要真正合一,不要徒有其表。
——廣東財經大學袁碧華教授如此看待商法的立法模式
民法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部門法,必然要追求它的務實性。民法規則本身應該有一種屬性,即規則制定之后能夠順利落實,這種品格叫做應成為規則的務實品格。規則的務實品格本身是一種內部屬性,它意味著規則的安排和特點,迎合了與現實的互動和規律,有利于規則的落實。立法者如果能夠切實地觀察到規則和現實的互動關系,其制定規則就可以利用這一關系從而使法律能夠順暢地落實。
——中國民航大學劉海安教授強調追求民法的務實品格
通過剖析國際買賣合同中的所有權移轉問題,不僅僅可以探尋不同立法體系在所有權移轉問題上的規范及其效應,從而在功能性的角度總結出適合中國的立法選擇,更可以通過對物權流轉過程的透視,辨析其間調整不同法律關系所應建立的法律制度,從而在立法論上為我國民法典的總則、債總、物權法、合同法等提供新的規范思路。
——上海中天律師事務所吳彬律師從立法論上為我國民法典的總則、債總、物權法、合同法等提供了新的規范思路
編纂民法典是對現狀的改革,而非革命,無需徹底地將既有的制度和規則推翻,而應當在舊的制度之中增加新的內容。追求并堅持理念是值得尊重的,不過若事不可為,則必須尋求共識,尋找多數可以接受的“次佳方案”,再就此方案作細部檢討。
——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黃立教授認為,編纂民法典是對現狀的改革,無需將既有的制度和規則徹底推翻
不應片面地認為《民法總則》是對《民法通則》的取代,而應結合《民法通則》立法背景與民法典總則部分的編纂需要,理性地處理二者關系。
——臺北大學法律系陳榮傳教授就民法典編纂中,應當如何處理新立的《民法總則》與原有的《民法通則》間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