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偕林
完善創新保護制度強化創新保障力度
文/吳偕林
導 讀
創新進入新時代新形態,創新的法治保障亦將成為創新發展的新常態。要在全社會激發創新動力、創造潛力、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必須適應創新發展的新特征,開拓創新保護的新路徑,換言之,要強化創新保護制度本身的創新性。
創新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法治則是創新贏得立足、保持活力、驅動發展、取得實效的有效保障和堅強支撐。無論是社會治理創新,還是企業科技創新,或者是政府行政管理創新,都必須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去認識創新、激勵創新和保護創新。推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必須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同步推進,同步施策。特別是我國正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必須正確把握創新與法治的關系,讓創新有序有力有效,真正發揮推動經濟轉型、社會轉軌的動力作用。尤其是要注重發揮司法主導作用,加強創新保護制度建設,強化保障創新的力度。
就創新領域而言,可大致劃分為社會治理創新、企業科技創新及政府管理創新三個方面,加強創新保護制度建設,應當根據創新領域的不同,通過分類設計,采取有針對性的創新制度建設。具體而言,對于社會治理創新,重在加強社會制度建設,強化社會主體自我管理、自我修復功能和作用,運用社會資源補足法律資源,利用社會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為此,需要建立政策和法律扶持制度,推動社會資源的組織化、社會組織的社會化、社會矛盾解紛的多元化;對于企業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不僅是日趨重要的市場要素,而且日益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而重在加強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全面落實創新保護戰略,讓知識產權制度成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增強創新的原動力、發展力、市場力。至于政府行政管理創新,核心在于解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以及政府機關內部管理存在的體制機制性瓶頸問題,涉及行政權力配置的法定化、科學化、有限性及行政權力運行的規范性、合理性,因而重在強化創新改革的依法有據,加強行政法治制度建設,用法律制度的創新為政府管理創新提供依據支撐,用法律制度的規范為政府管理創新固化成果機制,從而有效地推動政府行政管理創新,最終體現在機構精簡、人員優化、程序高效、實體合法等方面。
創新已成為時代的主題詞,也已被黨中央確定為“十三五”規劃發展五大理念中的首要理念,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必將推動創新的主體多元、形式多樣,創新成果也必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態。以最集中體現創新成果的專利權保護制度為例,無論是發明專利,還是實用新型專利,抑或外觀設計專利,都是傳統的從成品到產品直至商品形態下的制度設置,強調的是專利的外在物化特性或功能特征。而在互聯網大潮下,科技人員的創新形式不再局限于從構思到研發直至成品的整體過程,而是每個階段都可能創造出申請專利的需求,包括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甚至創意本身,尤其是技術標準專利,其非物化的特性推動著創新創意的新形式新狀態,這一切都對創新成果的保護制度及其保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創新形態的前瞻研究,密切關注創新形態的表現形式在市場中的成果轉化方式,以及所產生的市場價值,及時總結成果,形成制度規范。
營造和優化公平競爭和規范服務的創新環境,是創新激勵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創新環境,則無創新氛圍及其活力的持續。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已從傳統的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從依靠要素驅動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這必然對我國創新發展的環境形成新的特征,即從傳統的政策環境、管理環境向制度環境、服務環境轉變。而在各類創新環境元素中,制度環境是極其重要的創新環境,有著可預期、可持續、可穩定、可普適的社會效應,創新保護制度的體系化相應成為加強創新環境治理,激發創新激情和保持創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就法律制度而言,除了進一步完善創新領域的立法,更需要著力建立以司法為主導、行政執法為基干、仲裁和調解為補充的綜合性現代治理體系,以制度創新推動各類創新,形成制度保護的合力,強化創新保障的效能。例如,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注重加強與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以及行業協會等的溝通與交流,加強合作、優勢互補,通過構建互聯互通的知識產權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推動知識產權整體保護水平的不斷進步。
讓創新主體的創新成果得到快速地轉化,創新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創新權利得到應有的保障,依法規范、公平公正、利益衡平地解決創新權益保護問題,既是保障創新的環境要求,也是創新主體的內在需求。這就需要立法部門、行政執法部門、司法部門以及社會公眾對創新保護理念上的更新,強化對創新保護制度的回應性,特別是要注重充分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以專利、技術秘密、計算機軟件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形式體現的創新成果,構成了企業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這些技術類案件的審判對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最直接、最重要。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受理的知識產權案件中,有65%的案件是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因而要始終將技術類案件審理作為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重點來抓,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始終堅持平等保護、利益衡平理念,把握好權利保護與市場競爭的關系、權利成果與市場價值的關系、權利主張與善意保護的關系,根據涉案權利主體的創新程度合理確定保護范圍,確保他們得到與其創新高度、貢獻程度和商業成功度相適應的保護力度。審理前,充分發揮訴前臨時措施制度的獨特作用,確保立案受理后48小時內作出裁定,及時處理申請人提出的證據保全、財產保全等申請;庭審中,科學合理地運用證據規則,確保權利人舉證方便,注意優勢證據規則的運用,推動、引導權利人在提交證據、質證以及庭審環節中最大限度呈現其創新價值;判賠時,加強裁量性損害賠償的適用,適當強化法官對于損害賠償的自由裁量,給予權利人充分賠償的損失額。
創新進入新時代新形態,創新的法治保障亦將成為創新發展的新常態。要在全社會激發創新動力、創造潛力、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必須適應創新發展的新特征,開拓創新保護的新路徑,換言之,要強化創新保護制度本身的創新性。具體在司法保障方面,要建立常態長效工作機制,堅持依法、合理、專業、便民的原則,著力破解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中存在的技術事實查明難、賠償數額標準低、判賠執行難等突出瓶頸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既是司法的問題,又不僅僅是司法的問題。需要整合各方資源,構建技術調查、技術咨詢、技術陪審、技術鑒定四位一體的技術事實查明體系,發揮不同主體的角色作用和互補功能,形成工作合力,推動技術爭議事實認定的高效、準確和客觀;加強創新成果構思、研發、制造的成本價值、市場價值、競爭價值等價值認定要素與標準的評價機制建設,不斷完善取證、舉證、質證、認證規則,準確把握當事人取證與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依法運用,準確把握法定賠償與充分賠償的合理平衡點,充分凸顯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核心價值取向,加大侵權損害賠償的懲罰力度,推動懲罰性賠償制度化應用規范的完善和有效適用;加強創新成果權利保護的統一性研究,強化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刑事”司法保護的“三合一”體制機制改革,強化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權利主張的整體性考慮,增強創新成果權利保障的系統性評價,有效預防和避免權利保護視角的單一性帶來的權利保護效果的失衡性。建立完善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溝通協調機制、法制宣傳機制,注重發揮立法、司法建議職能和工作預警等司法經驗的溢出效應,讓創新權利保護爭議通過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公開公正的方式得到解決,讓創新群體和社會大眾更清晰創新權利保護路徑、保障范圍、保護力度,推動形成人人尊重創新、人人參與創新、人人維護創新的法治環境和社會氛圍。
創新保護機制的構建是一項長期而持久的工作,需要我們共同為之不懈地努力。當前,上海正在加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如何更好地履行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職能,支撐保障本地區的創新驅動戰略,對上海知產法院來說,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為完善創新保護機制,強化創新保護力度,上海知產法院將以“專業化、國際化、權威性、影響力”的司法理念,建設一套科學、規范、精細的創新保護司法體系,建立一套符合創新保護規律的專業化審判機制,打造一支熟悉創新的精英化審判隊伍,充分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主導作用,為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為上海早日建設成為亞太知識產權中心地區,更多作為,更好作為。
[作者系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