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勝
瞞報受罰彰顯“報告”制度動真格
文/張玉勝
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制度一向被視為高效反腐的“殺手锏”。盡管對其實施5%—10%的抽查核實比例不過是一個小概率數字,但足可發揮其考查官員素質、發現貪腐線索、防止“帶病提拔”、警示廉潔自律等的制度防范功效。去年因“瞞報”致3902多人被取消提拔資格、124人遭遇職務降免、160人受到黨政紀處分的“成績單”,就是擲地有聲的事實佐證。
作為制度化反腐的重要舉措,黨和政府將領導干部如實申報個人有關事項納入黨規黨紀已經多年,期間又不斷對申報內容與范圍作出相應的調整、完善與擴容,但由于沒有科學有效的核查措施及時跟進,尤其是缺乏動真碰硬、一查到底的認真態度與務實韌勁,導致“報告”制度的真實性、完整性大幅縮水,信息查詢效率和質量低下,其“殺手锏”的反腐功效受到抑制,甚至在一些地方被束之高閣,淪為徒有虛名的“擺設”。
2015年1月起,中組部在全國范圍部署推行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的“凡提必核”措施,即凡擬提拔為副處級以上干部人選、后備干部人選及轉任重要崗位人選等,都要進行重點抽查核實,并將隨機抽查比例由3%至5%擴大到10%。這既是激活和延伸官員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制度的現實需要,更是打造從嚴治黨、從嚴治吏政治新常態的應有之義。為此,各級組織人事部門重申報告紀律,明確“如實”底線,并要求官員對“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作出書面承諾。在扎實抓好抽查核實工作的基礎上,堅決對“瞞報”、“漏報”和“錯報”等失信行為,實施零容忍問責。
領導干部如實報告個人事項,重在考查官員對黨對人民的忠誠度。古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誠信不僅是為人處事之道,更是為官從政之基,是合格“公仆”和稱職干部必備的素質底線。如果連“實話實說”都做不到,何談信誓旦旦的“對黨忠誠”,又哪來“說到做到”的勤政為民?再說,無論官員如何恃權謀私,其最終的表現形式總難逃對不當“財富”的有形占有,如實報告家庭財產等個人事項,無疑可以直指腐敗窠臼,讓明顯超乎個人能力的不義之財顯形曝光。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務實踐行。切實發揮好官員“報告”制度的反腐“殺手锏”功能,必須不斷提升隨機抽查的核實比例和監督質量,徹底消除部分官員存在的僥幸心理,尤其是要以誠實受獎、忠臣重用和“瞞報”受罰、作繭自縛的正反案例警示官員、教育干部,以公諸于眾的公開透明方式接受監督、取信于民。只有讓誠實守信大行其道,黨風廉政建設才會不斷由“不敢腐”邁入“不能腐”和“不想腐”的自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