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曹靜
職能部門“踢皮球”600多萬國家專項補助資金去向不明
本刊記者/曹靜
自《人民法治》2015年7月號刊登了《山西平魯:5.2萬畝土地“一女數嫁”》后,記者赴山西對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專項資金情況進行了追蹤采訪。
采訪中,山西省林業廳和山西省農業廳都聲稱該項目與自己沒有關系,對于與該項目配套的600多萬國家專項補助資金的去向,兩部門也是語焉不詳,推諉扯皮。
據了解,山西省京津風沙源工程及退耕還林還草項目重點治理區域朔州市平魯區雙碾鄉,2012年利用5.2萬畝退耕地為9家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大戶建起了5萬畝苜蓿種植基地,資金來源為區財政、專業合作社。據《山西日報》報道,雙碾鄉苜蓿種植由各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大戶共同投資750萬元。
2013年平魯區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計劃建設內容為人工造林種草3.45萬畝、草種基地0.452萬畝……資金來源為中央預算內資金2327萬元、省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102萬元、市縣配套1467萬元。而驗收的正是雙碾鄉5萬畝苜蓿種植基地中的3.9萬畝。
山西省畜牧局草原管理站負責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的負責人稱,平魯區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2013年的補助款已發放到位。而平魯區畜牧獸醫局譚局長在記者采訪時卻稱補助款沒有發下來。根據譚局長提供的數據,每畝補助資金為160元,3.9萬畝共應該補助624萬元。3.9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如何通過驗收的?這600多萬專項資金又去哪兒了?
2015年8月10日,山西省林業廳防風治沙辦周長東主任在記者采訪時答復稱:“京津風沙治理人工造林種草項目與林業廳沒有關系,屬于農業廳草原管理站實施的項目。”
8月11日,記者來到農業廳草原管理站,站長謝卓及兩位負責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負責人明確表示:2013年平魯區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3.9萬畝種草項目是由防風治沙辦統一安排、統一驗收,驗收報告及其他資料都已交到防風治沙辦公室,草原管理站沒有該項目的相關資料。
隨后,記者電話聯系防風治沙辦周長東,周主任回復稱:依據治沙管理辦法,該項目由發改委牽頭,農林水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種草項目是農業廳具體負責,從計劃到施工再到驗收均由草原站負責。
8月12日,記者赴朔州市林業局采訪,據趙寶良局長介紹,平魯區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由市農業(畜牧)局負責,2013年的項目資金已經發放到平魯區。
8月17日,經朔州市人民政府王振興副秘書長多方聯系,記者見到了朔州市畜牧局陳副局長。據陳副局長講: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縣(區)直接對省,由縣(區)申報計劃、工程實施方案。省農業廳草原管理站負責統籌、監理、驗收,市畜牧局只有數字。
在該局草原站葉站長出示的相關資料中,有一份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山西省林業廳、山西省農業廳、山西省水利廳聯合下發的《關于分解下達山西省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201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晉發改投資發[2014]1145號)。通知顯示:201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40000萬元分解下達,用于山西省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建設。平魯區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人工造林(喬木)1萬畝,人工種草3萬畝,草種基地0.25萬畝……中央預算內資金2011萬元。
這意味著,2014年平魯區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人工種草項目是3.25萬畝,加上2013年平魯區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人工種草項目3.9萬畝,共計7.15萬畝。
8月20日,記者返回山西省農業廳,該廳農校負責宣傳的武主任請示雷副廳長后答復稱,由草原管理站給予書面回復。但是草原管理站始終沒有給予回復。記者多次聯系草原管理站站長謝卓,謝卓則回復:“了解相關內容需要找雷副廳長。”
9月14日至10月9日,記者多次通過武主任及農業廳辦公室聯系預約采訪雷副廳長,均未果。
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記者往返多個部門采訪調查,至今該項目實施方案、資金落實、監理監管、部門驗收情況都無檔案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