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久
?
農業越發展,越需要保險
馮春久
“十三五”時期,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力期,農業發展既有挑戰,也有新的戰略機遇,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比如說從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上看,“適度規模經營”將不可逆轉地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
受困于人多地少基本國情的制約,唯有用規模化經營代替一家一戶精耕細作的小農經營方式,我國農業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在農民自愿的情況下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不僅可以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還可以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這樣就會催生越來越多的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乃至一些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和發展。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相比于分散經營,在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中,也會加大“三個風險”,即農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質量安全風險。相比一般小農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經營規模大、承擔風險高、現代要素多,他們需要各種保障,比如說政策的支持,金融的跟進,尤其是保險的后盾作用更加重要。
“十二五”時期,農業保險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支農力度不斷加大,我國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農業保險條例》的頒布使得農業保險持續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礎更加牢固:農業保險累計為10.4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6.5萬億元,向1.2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914億元;全國已建成農村基層服務網點2.3萬個,協辦人員40萬人,農業保險鄉鎮覆蓋率達93%,村級覆蓋率達48%,農業保險已名副其實地成為現代農業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承保的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9%;三大主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達189類;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1.96億元,同比增長20.42%,約占農業GDP的32.27%;賠款支出260.08億元,約占農作物直接經濟損失的9.64%,是國家農業災害救助資金的7倍。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農業保險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保險品種少、賠償數額低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障礙。2007年以來,雖經各地申請,中央財政支持和補貼保險費的農牧業產品生產保險的種類已經增加到了16類(包括2015年增加的制種保險的保險費補貼),但是很多重要的農業牧業漁業產品生產保險,例如雞鴨牛羊、蔬菜、水果、茶葉、藥材、水產、漁船保險等,都沒有納入中央支持和補貼范圍,2015年種植業的參保面積只有總播種面積的59%。同時,因為保險金額低,損失補償率不高,2012~2014年全國需要補償的農作物災害損失約5997.8億元,通過農業保險補償565.4億元,僅占9.4%。
這些問題的存在充分說明,要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保險必須積極創新,尤其是針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需要開發新的保險品種,真正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助推器”。一是在保險理念上更新觀念。要從只保險農業自然風險,向既保險農業自然風險又保險市場風險轉變,讓農業經營者從根本上對農業保險不離不棄,減少農業經營者的經營風險系數。特別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保險意識明顯高于普通農戶,也愿意多出錢來獲取更高的保障水平。因此,可以借鑒其他行業“基本險+附加險”的模式,來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個性化需求。此外,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險、貸款保證保險也值得探索與嘗試。二是在保險品種上不斷擴大范圍。要從現有的保險品種出發,針對農業經營者的需要,適時地開發出具有前瞻性、潛力大的特色保險品種,不斷擴大范圍,有效地保障種植業和畜牧業農戶的權益,為農業生產系上一道安全網。三是在賠付金額上要再擴大。要從提供災后補償單一目標向服務農業現代化多重目標邁進,讓被保險者真正得到好處、嘗到甜頭。四是在服務手段上創新。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思維創新農業保險發展,讓農業保險更加便捷、公正,為定損、理賠創造更加良好的技術支持和服務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