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向東 林俊榮
邁向依法治國的偉大道路
文/郭向東 林俊榮
導 讀
依法治國是現代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的依法治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法治要體現人民的意志,也要注重程序的意義。在今后,我國要繼續堅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逐步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之后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又將這一宏偉戰略寫入憲法,從而使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成為我國的既定治國方略。2014年10月,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同年10月28日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此方針指引下,我國的依法治國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雖然通向法治道路的過程是艱辛的,在此艱辛的過程中,我們依然必須堅決落實法治,完成依法治國的道路。
相較于人治是國家通過嚴格的道德制度來要求人的行為,法治則是國家用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來規范民眾的行為,這制度是最權威的,即法律是社會的最高準則,沒有超越法律的個人和組織。法律至上本質上就是要實現制度治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明確穩定的規則來規范國家和公民的行為。特別需要明確的是,依法治國與民主制度不可分割,在法治社會,正當的法律都是立法機構通過立法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了社會大眾的意志,體現了全社會的整體理想和信念,理應受到社會全體成員的尊重。因此,法治的本質就是以全體社會的集體意志來規范國家和社會。在現行憲法序言里寫道:“本憲法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此憲法就是實現人民的意志,對于我國基于人民的意志制定法律并推動依法治國建立了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法律的正當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條重要的憲法原則,起源于英國的《自由大憲章》,是西方古代“法治”觀念與自然法理論的產物。在當初這一憲法原則被寫入《自由大憲章》時,僅是指刑事訴訟過程中,必須采取正當的訴訟程序并保障被告人應當依照陪審制度接受審判的權利,主要目的是保護封建貴族在刑事訴訟中的權利。《自由令》的“未經法律的正當程序進行答辯,對任何財產或身份的擁有者一律不得剝奪其土地或住所,不得逮捕或監禁,不得剝奪其繼承權,或剝奪其生豐之權利”規定,是人類社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對之后的人類社會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正當法律程序首先在美國被廣泛推廣使用,之后在全球范圍內成為現代法治國家一條重要的憲法原則和共同的價值取向。在我國,由于受歷史上“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觀念影響,而且缺乏現代的法治理念基礎,對程序的重要性認知不足,正當程序的理念還需深入,而也是法治必須面對的問題。由于正當程序的價值是平等參與、理性、公開、中立、排他、自治、可操作、及時終結等,因此通過正當程序可以讓我國法律達到至上的目標,從而實現法治的精神。
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從文明形態演進的角度把人類社會分為蒙昧、野蠻和文明三個時期。馬克思則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把人類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五個階段。而從國家及社會治理的角度,人類社會演進的過程可以分為神治、人治、法治三個階段,由人治演進至法治是必然的趨勢。法治與人治的差異會體現在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實施上,在法律制定層面,良法通常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法律結構科學合理,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在法律執行層面上,良法能夠得到社會成員的普遍遵守。在人治社會,社會機制的運行通常是以權力為導向;而法治社會,社會機制的運行則是以規則為導向,這是法治相對于人治一個很大的進步。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號稱自己是法治國家,雖然彼此有差異,但上述兩個特點差異不大。對全社會而言,規則導向的好處就是社會成員可以預期自己的行為結果,社會秩序相對穩定,國家機器運轉不受國家領導人更迭太大的影響。
由于法律的產生通常要在大量社會現象發生后,通過總結提升事件背后的本質規律制定相應的規范,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就會出現法律空白或法律不適用的情形,法律的滯后性必然造成執法上的矛盾。此外法律的執行依賴執法人員的執法活動,在法律不完備的情形下過度依賴法律將會出現違反社會常理的現象。法律是人制定的規則,因此法治并非萬能,不完備的法律有賴修定法律來完善,而在不完備到完備的過渡期,處理問題的“度”仍然有賴于人治,因此執法人員的培訓和鍛煉是必要的,通過不斷的修正塑造完備的法治環境。
法治與人治是相對的治國理念。十九世紀的英國法學家阿爾伯特?戴雪在《憲法性法律研究導言》中提出了法治的三層含義,就充分說明了法治與人治的關系。首先,法治意味著與專制權力對抗,法律的權威至高無上,并限制政府官員的專擅、特權以及過寬的自由裁量權,法治與人治中間的適度問題就是調整專制權力中間的自由裁量權;其二,法治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者說是讓各個階層的民眾平等服從由法院依法做出的裁判(這種論點將傳統主觀的人治境界完全提到客觀的法治境界);第三,憲法的法律淵源在法院裁定特定案件時對私人權利的裁決,故憲法體現或反映了法治精神,而且,由此得出個人權利乃是法律的淵源,而并不是由法律賦予了個人權利。
戴雪提出的“個人權利是法律的淵源,而不是法律賦予個人權利”的觀點扭轉了這種長期以來顛倒的“個人權利是由法律規定的”觀念。對兩千多年來深受封建專制統治的中國人民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因為只有真正明白法律與個人權利之間的關系,才能在立法過程中充分尊重和保護人權,擺脫人治的理念,創建現代意義的法治社會。
我國落實依法治國的道路是無庸質疑的,歷來改革已有顯著成果。例如因2003年孫志剛案而廢除的收容條例,讓民眾免除因沒有暫住證而隨時可能失去人身自由的恐懼;2013年廢除的勞教制度,讓民眾免除未經審判即可由行政權力強制剝奪多至兩年甚至更長時間人身自由的恐懼;在依法治國的落實下,法院審判也向獨立、公開、公正的方向加速改革,因此保障社會公眾的權利已有顯著成果。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急速發展,人民對政府的期待也更多。
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最早探討過法律在價值上的正當性問題,他指出“法治應當包含兩重含義:一是已制定的法律被民眾普遍地服從,二是民眾所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良好的法律”。既然依法治理,那就只有自身正當的法律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并取得法治的效果。關于良法的判斷和理解雖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通常認為應具備以下要素:
首先,法律自身要完備,相互統一協調。自身完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法可依,即法律門類齊全、體系完整規范、政府和民眾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都有相應的法律調整,且各部門法律之間互相協調統一,互不排斥。
其次,良法本身應當具有正義性,即包含有保障人權、保護財產安全、維護平等、保證自由、促進效率等內容,能夠捍衛民眾的權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維護正義。
再次,良法的制定過程應通過民主程序,最大范圍的歸集社會主流民意,進而制定出符合民眾和社會的需要,具備人類社會普遍認同的平等、高效、正義等價值理念的法律。
最后,良法還應具備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即良法應當保持相對的不變性和內在的一致性。只有當法的規則在一段時間內穩定不變時,人們才能了解法的內容、并有意識地按照法的規定進行相應的社會交往和行為選擇。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中央制定持續不變的路線,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逐步在全社會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完善的法治體系。只要我們依然堅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依法治國,并為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法治國家而不斷努力,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逐步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終將會邁向良法之治。
(作者郭向東系中國法學會法律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林俊榮系北京交通大學博士、中國企業兼并重組研究中心研究員、大成臺灣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