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向軍/
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一站式”處理的丹陽模式
文/符向軍/
江蘇省丹陽市是一座美麗的江南小城,人口只有80多萬,但每年需要社會力量參與化解的道路交通事故糾紛多達7000起。按慣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糾紛后,應先由公安交警部門介入調查、定責,組織當事人、保險公司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可由當事人向法院起訴,然后法院依法審理執行。其間涉及事故責任認定、行政調解、起訴立案、傷殘鑒定、審理執行等多重環節程序,耗時費力。往往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處理,從事故發生到糾紛結案,要花費數月乃至一兩年時間,加上賠償款項的強制執行程序,時間更長。
為迅速化解此類矛盾糾紛,方便受損當事人及時有效理賠,防止多部門分散處理模式下時間長、流程繁雜及訴訟“黃牛”侵害當事人權益等問題,也避免大量糾紛涌入法院,加劇“案多人少”矛盾,2012年9月由丹陽市委政法委牽頭,聯合丹陽法院、公安局、司法局和鎮江市保險行業協會第一分會共同成立了“丹陽市道路交通事故保險理賠和訴訟中心”,后于2014年9月更名為“丹陽市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訴訟綜合服務中心”(下稱“綜合服務中心”),并遷入新址合署辦公,根據傷害程度、金額大小、是否需要進行傷殘鑒定等情形,分別對案件糾紛進行交警調解、保險協會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調解不成的由法院隨即立案或及時判決,為當事人開辟維權綠色通道,提供事故快速處理、保險理賠、法律援助、法醫咨詢、訴訟立案、審判執行等“一站式”司法服務,促進道路交通事故糾紛高效、便捷、低成本處理。
“我無數次向保險公司理賠醫療費、誤工費1萬多元沒有著落,腿都快跑斷了,沒想到法院幾天就調解解決了,而且讓保險公司賠付我10萬元!”老王逢人便說他的遭遇,事情雖然過去有大半年,仍掩不住他內心的激動。2015年,老王騎電瓶車與小轎車相撞,當時經檢查未發現身體有何大礙,在交警調解下,轎車車主賠償老王800元。但半個月后老王到醫院檢查時發現肋骨斷了四根,需要治療和休息。他遂向保險公司索賠醫療費和誤工費1萬多元,但保險公司認為事故已經由交警部門調解結案,拒不理賠。丹陽法院受理立案后,鑒于老王傷情已構成交通事故十級傷殘,遂充分發揮“一站式”工作機制的“快速處理、當即賠付”效能,綜合服務中心法醫第一時間作出專家咨詢意見,成員單位保險協會積極協助,及時向涉案保險公司通報原告已構成十級傷殘的客觀事實,并依法釋明當時雖然簽訂調解協議協商解決,但明顯存在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應認定無效。最終達成新的調解賠償協議,由保險公司賠償老王10多萬元,而且從立案到執行完畢,前后只用了三天時間。
一天,石某怒氣沖沖跑到綜合服務中心責問法官,他八級傷殘,為何只獲得幾萬元賠償?承辦法官一頭霧水,當初判給石某十幾萬元賠償,且法官通過“一站式”處理機制,啟動了快速理賠的綠色通道,一并審理執行,賠償款項無需另外走申請強制執行的程序,由涉案保險公司直接打入原告銀行賬戶,十幾萬元怎會變成幾萬元呢?原來,原告出于信任,事先將自己的銀行卡放在了案件代理人處,代理人瞞著原告,私下取走了大部分錢。經查明,該代理人并無律師資質,經常以法律工作者的身份代理案件,或作為“中介”“掮客”,幕后介紹、操縱案件。承辦法官主動聯系、協同司法局,最終督促代理人將十萬多元退還給原告。
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規范法律服務市場秩序,避免訴訟“黃牛”“掮客”坑蒙當事人錢財,扎緊制度防范的“籬笆”,丹陽法院及時會同司法局、保險協會修訂完善受害者理賠流程。規定法院判決、調解的案件,原則上均應由原告持本人身份證和銀行卡,在綜合服務中心保險協會辦公室面簽,以確保保險理賠款項足額順利地發放給原告,有效地防范了訴訟“黃牛”“掮客”的黑手,維護了當事人合法權益。
自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綜合服務中心共辦理各類道路交通事故糾紛案件9635件,其中大量矛盾糾紛通過訴調對接的前期調解程序得到化解,丹陽法院按照訴訟程序處理2903件。綜合服務中心充分發揮資源整合、訴調對接、綜合治理的作用,大量糾紛取得了“快速處理、當即賠付”的積極效果,平均審理、執行期限大幅降低,顯著提高了司法審判效率,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取得了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成效顯著,獲得了地方領導和群眾的一致贊譽。
2015年9月,在全國法院保險糾紛訴訟與調解對接機制建設工作推進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周強院長對丹陽法院的這一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揚。丹陽法院根據該做法整理上報的工作信息,也先后被鎮江市委組辦的《鎮江信息》、江蘇省高院組辦的《江蘇法院簡報》和鎮江中院組辦的《鎮江法院簡報》等載體刊用。2016年4月,“丹陽市建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訴訟綜合服務中心”被中共鎮江市委宣傳部、鎮江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鎮江市法學會等評為鎮江市第三屆十大法治事件。
一是注重分類調處,妥善化解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綜合服務中心對該類糾紛實行“分類別”處理:對一般輕微交通事故,由綜合服務中心交警受理崗、保險受理崗進行調解,快速處理、當即賠付;對沒有保險公司作為當事人的交通事故糾紛,則由人民調解室進行調處,人民調解室由丹陽司法局聘請丹陽法院兩名退休法官常駐辦公,調解成功的當場制作調解協議書并督促當場履行;對有保險公司作為當事人的交通事故糾紛,由保險協會聘請的專職調解員進行第三方調處(保險協會聘請的專職調解員常駐綜合服務中心辦公)。上述方式調解均不成功的,當事人可隨即在綜合服務中心進行訴訟立案,法官隨即安排開庭,并堅持將調解貫穿于訴訟始終。2015年,綜合服務中心受理的6454件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中,交警快速調處2530件,人民調解室調處720件,第三方調解室調處1152件,訴前化解成功率達68.21%。
二是優化資源配置,實行集中統一和專業化審理。丹陽法院指派6名法官和6名書記員常駐綜合服務中心辦公,負責調解指導、訴前引導、訴訟立案和案件審理等工作。丹陽法院在綜合服務中心專門設置審判法庭,安裝科技審判法庭系統,確保從立案到調解、開庭、制作法律文書等審判活動的所有環節都在綜合服務中心完成,切實方便當事人訴訟。2015年 3月,丹陽法院將之前由民一庭、三個派出人民法庭等四個部門管轄審理的道路交通事故糾紛案件全部集中至綜合服務中心受理。2015年全年,丹陽法院駐綜合服務中心審判法庭新收案件2052件,審結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訴訟案件1963件,其中調解結案1196件,案件調解率60.92%,案件平均辦理周期由71天縮短至 41天,縮減幅度達42.25%。
三是規范司法鑒定,節約當事人訴訟成本。綜合服務中心設置了法醫咨詢和司法鑒定辦公室,邀請法醫專家駐點,提出鑒定意見,方便受害者對傷殘等級、后續治療費用等事項進行咨詢。對于一般性傷情鑒定,由法醫專家給出咨詢意見,當事人沒有異議的,就不再委托專門機構進行司法鑒定;當事人不同意法醫專家作出審核意見的,經異議方提出司法鑒定申請,法院組織各方當事人依法確定并委托司法鑒定機構予以鑒定。2015年,綜合服務中心提供有效法醫專家咨詢168次,組織司法鑒定1580次,鑒定作出后當事人提出異議的僅52人次,有效避免了重復鑒定的繁瑣程序,切實為當事人節省了鑒定時間和費用。
四是制止違規代理,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為避免當事人因不當選擇代理人而導致權益受損,丹陽法院與丹陽公安局、司法局聯合制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及廉政監督告知書》,并委托交警部門、涉案保險公司在交通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向當事人送達,詳細告知案件處理程序及正規代理事項的常規收費標準,便于當事人恰當地選擇委托代理人。綜合服務中心加大對委托代理行為的審查力度,發現代理人行為違規或收取代理費用明顯超出常規標準的,及時向當事人釋明,按照規定制止違規代理。綜合服務中心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及時與司法局聯系指派律師提供法律援助,并積極啟動司法援助程序,緩減免相應訴訟費用。2015年,綜合服務中心共發放告知書8000余份,審查委托代理行為2350次,指派法律援助律師95次,全年未再發現因違規代理侵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現象。
今后,丹陽法院將全力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深入開展。一是進一步加強與公安、保險協會、勞動行政等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細化工作流程,強化溝通聯系和信息共享,同時加大對保險協會第三方調解、人民調解等工作的司法指導和把關力度,進一步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訴調對接機制,切實保護弱勢當事人合法權益;二是加大宣傳普及力度,增進社會公眾對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處理模式的認知度、接受度,最大化發揮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處理模式的司法職能效用;三是不斷總結審判經驗,對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一站式”處理模式,從實踐上、理論上進一步分析研判,對其可操作性、典型性和可復制性進行充分調研論證,爭取案件糾紛化解更大成效,也為司法系統類案糾紛化解和社會矛盾綜治工作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