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慶/
從“替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轉變
——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新探索
文/陳國慶/
城鄉社區是社會構成的基本細胞,是黨和政府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加快提升城鄉社區服務管理能力,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心所在。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深入轉型,基層治理環境、主體、對象等要素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楊舍鎮動遷社區比重達到51%,新市民比重接近50%,村、社管理職責重疊、人戶分離等現象突出,群眾需求多元化與村(社)管理行政化之間的矛盾,群眾民主意識增強與村(社)“替民作主”慣性思維之間的矛盾,逐步成為當前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矛盾。
近年來,經開區(楊舍鎮)堅持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按照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江蘇的最新工作要求,著力推進“民生面對面”“精神民生”等創新舉措,積極探索以黨建引領的基層社會治理新途徑。特別是在深化完善村(居)民自治方面,貫徹依法治國理念,按照“有法依法、有規依規、無規自治”的原則,緊緊圍繞“民主議事、群眾得益”的主題,突出“黨建引領、村(居)民自治、多元共治”的重點,首批在全鎮8個村、7個社區同步實施深化村(居)民自治試點,探索建立“基層黨組織領導—村(居)議事會民主協商—村(居)代表大會民主決議—村(居)委組織實施—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民主監督”的基層群眾自治新機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初步形成了“五步工作法”。截至2016年8月,區鎮98個村(社區)中,已有86個村(社區)召開了村民大會和居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村(居)民議事會,解決各類問題500余件,百姓滿意度持續攀升,政府公信力顯著增強。
第一步,轉好一個觀念,確立居民群眾主體地位?;鶎狱h組織和村(居)委會究竟是“替民作主”的前臺,還是“由民作主”的后盾?試點前,大家認識并不一致,不少同志擔心“一放就亂”。通過深入學習村(居)委會組織法,通過專題培訓和外出考察,特別是通過開展“政社互動”“三社聯動”生動實踐,許多同志逐漸認識到“替民作主”是傳統思維,“由民作主”是大勢所趨。居民群眾是社區的主人,“由民作主”就是要改變行政化的“大包大攬”,放心、放手、放權地讓居民群眾“當家作主”,真正實現“村情民知、村事民議、村官民選、村策民決、村財民管、村務民督、村績民評、村利民享”。為統一認識、凝聚共識,鎮黨委、鎮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深化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導意見》,由鎮領導負責宣講和培訓,并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落實“政社互動”兩份清單和村(社區)文明指數等作為基層干部履職考核的重要內容,從機制上促進“替民做主”向“由民作主”的轉變。觀念一變天地寬,“由民作主”激發了居民群眾“善治能治”的主人翁精神。在廣大居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下,有效解決了“毀綠種菜”“違章搭建”“小煤爐”“地下垃圾場”等老大難問題。
第二步,把好一個方向,確保黨建引領有力有效?;鶎尤罕娮灾蔚膶嵸|是多元主體共治。多元必須有核心,黨組織就是統攬統領基層群眾自治的核心力量。試點中,我們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和滲透到村(居)民自治的各個環節、各個要素。既加強統一領導,又注重分類指導;既加強目標引導,又注重過程掌控;既加強制度設計,又注重工作落實。比如,對“撤村建居”社區黨組織和黨員,試行將轄區內的“兩新組織”流動和離退休黨員全部納入村(社區)黨組織實行“兜底”管理,確保黨組織有效覆蓋;又如,在試點村(居),嘗試建立“五議兩公開”的黨群議事規則,即黨員群眾建議、村黨組織提議、村務聯席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和村民(代表)會議決議,全部實行表決結果公開和實施情況公開,黨務、村務更加透明,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的作用更加明顯。
第三步,開好一個大會,確保村(居)民會議名至實歸。根據村(居)委會組織法,村(居)委會負有召開村民會議之責;凡涉及村(居)民重大利益事項,須經村(居)民會議討論決定。但實際上,由于部分村民外出務工或不愿意參加等原因,通常由村(居)民代表會議代替村(居)民會議,一些地方幾年不開或開不起來村(居)民會議的情況帶有普遍性。我們認為,沒有村(居)民參與的最大化,就沒有村(居)民自治的最大公約數。為此,在統一部署、廣泛發動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務求實效地開好村(居)民會議,主要采取黨員干部“包組入戶、包干負責”,并結合戶代表推選、自治章程征求意見等工作,挨家挨戶發放《告村民書》,讓每一位村民真正明白參加村民會議的權利與義務、榮譽與責任,營造村民自治、人人有責、個個參與的濃厚氛圍。善港村是一個有兩萬多名外來人口,7800多名本地村民和2006名戶代表的大型村,也是召開村民會議的試點村。通過制定一整套可復制的工作流程,實際參加村民會議的戶代表達到了2002名,到會率99.8%。村里老黨員反映,像這樣盛大的村民會議場面,有好幾十年沒有見過了。
第四步,訂好一個章程,確?;鶎幼灾我幏哆\作?;鶎尤罕娮灾问墙⒃谝婪ㄖ卫?、依規辦事的基礎之上。實踐中,我們按照“有法依法、有規依規、無規自治”的原則,確立“內容合法合規、要求合理合情、操作簡便簡捷”的基本思路,全面、深入、扎實地推進村(居)民自治章程和與之配套的實施細則,以及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社會規范的制定工作。一方面,大處著眼,做實自治章程內容,章程涵蓋集體資產收益分配、征地安置、土地流轉、農房建設和“三違整治”等群眾關注的實體內容,完整地體現全體村(居)民意志;另一方面,小處著手,規范行為養成,重點對“政策法規之外、道德情理之中”的鄉風民俗進行再規范、再細化,增強鄉規民約的針對性和操作性。試點村和社區的自治章程,全部在村(居)民會議的審定通過后頒布實施。李巷村在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時,采納了村民建議,把鄉村道路改造、便民餐廳管理、門衛道閘設置等民生實事項目納入村(居)民自治,既讓村民在民生項目規劃、實施、評價等環節享有充分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變政府“配菜”為群眾“點菜”;又擴大了村民自治覆蓋面,讓村民更好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第五步,搭好一個平臺,確保“由民作主”落到實處。實踐中,我們遇到了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就是群眾的意愿、需求、呼聲和建議,究竟由誰表達、由誰主張、由誰溝通、由誰監督實施才最公正、最合理?經過反復推敲、比較和試運行,我們著眼“還政于民、還權于民”的制度設計,在現有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委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務監督委員會基礎上,創新設立了又一基層自治組織——村(居)民議事會。議事會成員視村(居)規模而定,一般在5至15人,推選理事長1人,主要由老黨員、老村干部和熱心村(居)事務、在群眾中有較高威信和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村(居)民組成。為健全議事制度,我們指導試點村(居)明確了議事會主要職能、議事范圍和工作流程,厘清了議事會與基層黨組織、村(居)委會和其他自治組織的關系,細化了議事會內部管理章程,確保議事平臺規范運行。晨陽社區議事會成立兩個月,3次議事,解決了3件困擾社區治理的急事難事,分別是新增私家車車位、消除毀綠種菜和解決“僵尸車”。倉基村把“股權改革實施細則”交由議事會民主協商、村民代表會議決議,順利完成了“股權固化”試點。
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推進,楊舍鎮村(居)民自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村(居)民自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工程,要真正有效自治任重道遠。楊舍鎮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理念,大膽實踐、穩妥推進,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深化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體系,不斷提升基層干部和群眾的自治能力,匯集和依靠群眾的智慧力量,積極探索村(居)民自治的可復制模式,為全市社會民生建設邁上新臺階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