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強
千里引進火龍果生態種植富農家
趙武強
日前,筆者來到重慶市銅梁區慶隆鎮同康村火龍果種植園,放眼望去,一排排白色的大棚在陽光的映照下格外引人注目。
大棚里,鮮紅的果實掩映在藤蔓叢中。果園的主人鄭伯有夫婦正忙著給客人采摘、稱重、收款。“前兩天鎮里請來記者幫著宣傳,這幾天上門來采摘的人每天都有好幾十個,這批馬上就賣完了,下一批要等到8月底了。”鄭伯有笑著說。
鄭伯有過去是一個跑長途的貨車司機。他與火龍果結緣,里面還有一個故事。
原來,老鄭常年在廣東、廣西一帶跑車。七八年前的一天,他跑長途經過廣西一個地方,被當地村民種植的成片水果林吸引住了,便停下車跑去了解情況。
“當時看到紅艷艷的水果掛滿枝頭,開的花相當漂亮,看起來特別舒服。”回憶起初見火龍果時的情景,老鄭還是一臉沉醉,“我很快了解到這種水果價格好,產量非常高,一畝能產好幾千斤,種植收益很不錯。”
從那時起,老鄭就對栽培火龍果產生了濃厚興趣。“我想如果能移植回來栽種,就算地理條件不同,即使產量減半,收入也是相當不錯的。”
2011年春節剛過,回到老家的老鄭憑著一腔熱情,把自家的幾畝地全種上了火龍果苗。
最開始,他按照外地的露地種植辦法,松土、施肥、除草,一樣都不馬虎。可一晃到了第二年2月,鄭伯有滿心期望地等待花開滿山紅時,沒想到遭遇了早春的霜凍天氣,把火龍果苗凍死大半,20多萬元投資打了水漂。
他請來果樹專家,對方的一番指點讓他茅塞頓開。原來,火龍果是熱帶水果,生性喜光耐熱耐旱耐瘠,特別怕濕澇和霜凍。而重慶地區冬春季基本上都有霜凍天氣,火龍果的生長發育受到阻礙,肯定不會結果。“為了確保成功,必須建大棚保溫栽培。”專家說。
2012年,鄭伯有夫婦按照專家的建議建起了5個大棚,在大棚里掛了溫度計,隨時觀測里面的溫度。同時,多施腐殖質豐富的熱性有機肥料。很快,他發現,大棚里的溫度比露地高3℃左右,加之施用了熱性的有機肥,大棚里的火龍果苗不但安全地度過了寒冬,而且長勢喜人。
2013年8月初,鄭伯有的火龍果成熟了。由于他是銅梁第一個成功種植火龍果的人,果子供不應求,畝收益達到1萬元。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里,鄭伯有穩扎穩打,逐步擴大面積。“我種的是市場上比較少見的紅心火龍果,不僅味道好,營養價值也大大高于普通的白肉火龍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基本上是在家門口就把產品賣完。”他說,有了良好的口碑,去年他的火龍果種植面積已達到50多畝。
如今,鄭伯有的火龍果基地被鎮政府列為重點支持的特色產業,鎮里不但幫他把水泥公路修到了基地,還幫助他成功申報了微型企業,并從技術上指導他實行生態種植。
首先,他養5桶蜜蜂,利用蜜蜂為火龍果授粉。“過去我也搞了人工授粉,但人工授粉相當費工,效果也不太好。”他說,自從改用了蜜蜂授粉后,省去許多勞力不說,產量也增加了兩成以上。
其次,鄭伯有引進了防蟲網技術,將塑料防蟲網安在了大棚下端的四周,把遷飛性害蟲擋在了棚外。細密的防蟲網既透氣,又防了蟲害,一舉兩得。
而鄭伯有的另一招更絕。他在水泥柱樁上的中間和頂端,安放了下小上大的兩個輪胎。鄭伯有介紹說,火龍果是喜光植物,安放輪胎的好處是增加了藤蔓的受光面積,減少了藤蔓間的陰蔽,同時也形成了一個下大上小的塔形,形成了高產的苗架。
鄭伯有堅持只施用腐熟的有機肥。他表示,有機肥養分全面且肥效持久,滿足了火龍果一生的需要,結下的果實既香又甜,深受消費者喜愛。
“生態種植,我的火龍果不但花開得好,而且果子既香又甜,每公斤60元在市場上搶手得很。”鄭伯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