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
環境保護部11月2日公布的《全國生態保護“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加快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
11月1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統保護的思路,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對此,《綱要》提出,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原則,各省(區、市)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根據《綱要》,2017年底前,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區、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底前,各省(區、市)全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底前,各省(區、市)完成勘界定標。在各省(區、市)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環保部會同相關部門匯總形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向國務院報告,并向社會公開發布。
《綱要》還提出,推動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推動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基礎。各地組織開展現狀調查,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臺賬系統,識別受損生態系統類型和分布。定期組織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價,及時掌握全國、重點區域、縣域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狀況及動態變化。推動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補償機制。
財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日前發布通知,進一步推進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工作,加強對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的監督管理。
根據通知,各省份在收到納入整合范圍的各項中央財政涉農資金(含提前下達資金)后,要及時將資金分解下達到縣,其中分配給貧困縣的資金增幅不得低于該項資金平均增幅,資金一律采取“切塊下達”,不得指定具體項目或提出與脫貧攻堅無關的任務要求。
兩部門規定,納入整合范圍的涉農資金按原渠道下達到縣后,貧困縣區分中央、省、市各級各類資金并詳細記錄預算指標來源,在預算指標賬中記錄有關資金用途調整情況,并相應做好預決算說明和解釋工作,如實反映資金實際使用情況。
從國務院法制辦傳出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近日已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針對在線訂餐行業的發展現狀,送審稿強化了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其中規定,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因涉嫌食品安全犯罪被立案偵查或者提起公訴,因食品安全犯罪被人民法院判處刑罰,因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被公安機關拘留或者予以其他治安管理處罰,被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依法作出吊銷許可證、責令停產停業等處罰的,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立即停止向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
嚴懲違法違規行為也是送審稿的重點之一。送審稿對移交案件線索和證據作出了硬性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管、質量監督等部門發現食品在加工、銷售、運輸、貯存等過程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等情形的,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將相關案件線索和證據移送公安機關。對涉嫌構成犯罪的,公安機關應當及時依法立案偵查。
近日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傳出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發布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釋放美麗特色小(城)鎮的內生動力關鍵要靠體制機制創新。要全面放開小城鎮落戶限制,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不斷拓展公共服務范圍。
據了解,特色小(城)鎮包括特色小鎮、小城鎮兩種形態。特色小鎮主要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城鎮是指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
意見指出,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建立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機制。建立健全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自愿有償流轉和退出機制。創新特色小(城)鎮建設投融資機制,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鼓勵利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共同發起設立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小城鎮通過發行債券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近日,從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傳出消息,2017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發展項目申報工作正式啟動。
根據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規定,申報工作通知要求,要適當簡化貼息項目申報程序,貼息項目應優先支持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的產業。貼息范圍為列入2017年擬貼息名錄的項目單位在2017年會計年度實際發生并已經支付的貸款利息。貼息期限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貼息率不高于同期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檔次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單個貼息項目的財政資金貼息額度不高于500萬元。貼息資金在2018年結算,項目明確為2018年度貼息項目。擬申請貼息項目的單位,可以直接向所在地農發機構申報,也可以通過金融機構向所在地農發機構推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積極探索采取擔保補貼等方式,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問題,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為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農業大省河南日前出臺文件鼓勵農民舉家進城鎮落戶,農民進城鎮有合法固定住所就能落戶。
河南省政府日前正式出臺《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指出,制訂實施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方案,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鼓勵各市縣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凡在城鎮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包含租賃房屋),不受房屋面積限制,均準予入戶。
此外,全面放開對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中職學校畢業生、農村升學學生和參軍進入城鎮、留學歸國人員的落戶限制。合理設立集體戶口,方便符合條件但無個人合法房屋產權的人員進城落戶。
《實施意見》還指出,推動洛陽、濮陽、蘭考、新鄭、禹州、長垣等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在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等方面深入探索,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河南省政府辦公廳近日下發《關于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廣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將培育100萬新型職業農民,大力推動河南現代農業建設。
《意見》提出,河南將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在全省廣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萬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超過100萬人。其中,農業部門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開展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培育;人社部門依托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對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創業培訓”;扶貧部門依托“雨露計劃”開展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實用技術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部門引導涉農職業院校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促進畢業生積極返鄉務農創業。通過四種培育途徑,培養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