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鳳
發揮網絡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顧鳳
網絡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常常因此而影響他們對課堂教學的興趣。我們覺得教師需要改變觀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興趣,激活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網絡資源語文教學激活效率
身邊許多的教師與家長是談“網絡而色變”;專家文章論述網絡對青少年學生諸多負面影響層出不窮。事實是,我們的學生渴望著與“網絡”來一次親密接觸。與其避之,堵之,不如引之,將網絡資源這個大教材有選擇的引入我們的課堂之中,讓課堂教學真正能以學生為主體,符合現代學生的需求。
1.兩個概念
網絡大教材,課本小教材!首先我們要分清教材與課本是兩個概念。廣義的教材不一定是裝訂成冊或正式出版的書本。凡是有利于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課本)。與方方正正的課本相比,網絡是一個巨大的教材。
2.特點與關系
教科書是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然而又相對閉塞而過于穩定和落后于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所能承載的資源有限,又與學生的時空距離較大。若只跟著教材轉,跟教參飄,那用于漪老師的話說叫“糊”。其實,在教材的組織方法本身就有一種方式叫:心理式組織:即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強調以學生的經驗作為教材組織的出發點,逐步擴大教材的內容范圍,使學生愿學、樂學。毋庸置疑,最大的教材是生活。都說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而今我們的生活早就和網絡密不可分。網絡是生活的一部分,網絡資源這個大教材進入語文課堂,順理成章。由于網絡資源容量豐富,良莠不齊,所以說教師的善引更是體現了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余映潮老師有句教學警句:語文教師的任務,是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我想再后面加一句,把教材“整活”!
1.教學設計激趣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導”“引”起著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很多老師都選擇了借用網絡多媒體來導入。2015年第9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刊登了不少利用新媒體的教學設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著導讀設計中,以播放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曲導入;《童年》名著導讀設計的導入是播放卓依婷的《童年》,隨后請學生談談自己童年,再順勢引導學生走進高爾基的《童年》;《風雨》教學設計中,選擇借助網絡視頻,看視頻先了解一下世間萬物在暴風雨來臨之時的狀態,并說出感受,隨后因勢利導學習文學大家賈平凹的《風雨》……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教師的引導下,網絡教材進入語文課堂,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興奮活躍起來,迅速進入學習軌道。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讓學生的耳目與文字相互映襯,入目入耳入心!
2.課堂教學激活
教師要善于發現活教材,給學生活水活氣活生命。都說新課標下要培養學生欣賞感悟文學作品的能力。那是否也可以培養一下學生欣賞感悟優秀影視作品的能力呢!這些同是生活中的米啊!太過厚此薄彼,是對資源極大地浪費。教師可以從網絡上精選適合學生觀看的電影,優秀影視作品的教育意義也是不可忽視的。筆者學校近來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少年派奇幻漂流》。李安致力于為原作者揚·馬特爾這個充滿勇氣、毅力、鼓舞力量與希望的故事,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這部電影帶我們經歷一名少年的精彩冒險,時而刺激又充滿靈性、時而痛苦又令人歡欣、時而幽默并發人深省。被《紐約郵報》評論為2012年最好看的電影!學生寫下了精彩的影評:
顧力嘉:最令我關注的便是:那只孟加拉虎上岸后,當它走向森林入口時停了下來但沒有回頭,派醒來時放聲大哭這個片段。我想,此時它也有許多對派的留戀與不舍,畢竟在一起共度了兩百多個日日夜夜,但他最后還是走入了森林里,在他生命中,自由可能是排第一位的,所以他才沒有回頭來看派最后一眼,或者是因為看了之后會舍不得離開,從這,我知道了動物也是有感情的。
陳宇坤:我們應該像派一樣,堅強,勇敢,不畏艱難,不向困難屈服。只要有一線希望決不放棄,相信自己,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如果遇到困難總是逃避,那么生活將變得多么枯燥無味,人生跌宕起伏才有趣嘛……
瞿可兒:生死在于一瞬間!在我腦海中忽然出現了這樣一個想法,死,是那么的容易。也許有人說它不亞于《泰坦尼克號》。派親眼目睹家人離他而去,承受的痛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朋友們,我們很幸運,我們有父母的呵護、家人的關心、朋友的關愛。所以請珍愛這些資源,不要等他們都失去了才懊悔不已。
張宇思: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勝,而是用來相處的,你就會明白,有些東西雖然并不合理,你必須相信,并為之去努力和堅持,有些東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須依靠。不絕望、不拋棄、不放棄,只要努力過,縱然得不到自己心中期望的結局,也讓自己得到了鍛煉,堅持,勇敢的面對,定能戰勝困難,勇敢前行。
隨后,在“蘇派作文教學名師精品課堂展評活動”中,我校陳雁老師開設展示課《記敘文中的“轉”》,陳老師就在學生觀看過影片的基礎上,讓學生挖掘電影故事中的“轉”體現在哪里?學生很快就能回想起,電影中的“轉”在于主人公“派”所乘坐的貨輪翻了,隨后故事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學生也因此對記敘文中的“轉”有了更直觀的印象,能做出能好得把握,在寫作中胸有成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真正做到了活用教材,轉移教材。顯然這與“只看不讀,只看不寫,只看不思”的“影視式”教學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1.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
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引導學生在教材中自由暢想,有目的,成系列,真正做一回主人。我們的課本經過了多次改編,不斷在完善著。只是這個世界瞬息萬變,新生事物不斷涌現,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接受的信息與課本上的文字信息有時是有點格格不入了。不是嗎?我們的課文里還沒有出現過“手機”這個名詞。
網絡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有系統的去掌握知識。比如,在我們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里多次出現了蘇軾詞,很多的詩詞都要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方能真正理解。詩人介紹和詩歌背景介紹必不可少。這時,就可以讓學生借助網絡,或觀看一下詩人的專題視頻介紹例如《百家講壇》,或收集詩人的相關圖片文字介紹,或推薦學生閱讀人物傳記叢書??傊?,讓學生對這個詩人有較全面的了解,因為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課文里的某首詩,而是教給學生方法,要讓學生在以后的發展中掌握一個系列。試想,學生再遇到蘇軾的詞,他們就更容易自主的去讀懂,去理解,這提高了學生與教材對話的能力,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學生觀看視頻,收集資料的過程,也是一個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主使用教材的過程。
其實,不僅僅是詩歌,課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比我們學生想象的要復雜的多。學生面對課本,那是在面對一個成年人的世界啊!如果你知道普法戰爭對莫泊桑的影響;知道蘇軾與那該死的“烏臺詩案”;知道徐志摩與康橋的情緣......文章哪里會讀不懂?可這些教科書上沒有,而網絡這本百科全書里有!所以,不僅教師要沉到教材里去,也要引導學生沉到教材中去,跨越時空,洞悉其中的來龍去脈,不藏著,不掖著,不將就!
2.教師的學習動力
每一個年代都有自己的烙印,無謂的隔代挑剔于事無補。教師自我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是對學生真正負責的表現。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一次語文閱卷中,作文的題目是《平淡中的______》。有個學生補充的題目是《平淡中的小確幸》。結果閱卷老師很是火冒,說這個學生補的叫什么題目???很明顯,他不理解什么叫“小確幸”。“小確幸”一詞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發明、翻譯家林少華翻譯的,意思是“微小而確實的幸?!薄!靶〈_幸”面世以來,受到了網友們的追捧?!蹲x者》雜志上也有刊載。吃炸醬面長大的專欄作家加肥貓甚至在《你好,小確幸》一書中四處找來許多屬于他的“小確幸”。林少華評價說:“找得太準了,就像把一顆紅得透明的櫻桃準確地投入我的口中。筆調輕松俏皮,繪聲繪色,閱讀它本身就是一枚“小確幸”?!靶〈_幸”的感覺在于“小”,每一枚“小確幸”持續的時間3秒至3分鐘不等。源于細節的小幸福,就散落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當你逐一把它們拾起的時候,就找到了最簡單的快樂!《平淡中的小確幸》多好?。?/p>
在孩子們的世界里,在網絡的世界里,多的是教師你不知道的事!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有一雙慧眼。網絡資源豐富了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也獲得了提高。同時,還彌補了教科書中的不足,促進教師的自身提高。我們除了研究名師,還要研究自己,更要研究一下學生。教學相長,充滿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