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分級教學中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
陳雪梅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摒棄了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教師在對教學方法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特點采取適當的學習策略,著重培養各等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并建構適合自身的語言學習策略。本文首先簡要分析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必要性,繼而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方法,希望為更加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提供參考性意見。
分級教學學習策略培養
語言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在原有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接觸略高于自身層面的知識,才能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根據這一理論大學英語教學中根據語言學習者語言水平進行等級劃分,使英語教學處于分級動態管理模式中,以更好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其人才培養模式也逐漸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擴招就是通過降低分數線讓更多學生獲得進入高校的資格,因而使一些高中學習基礎相對薄弱、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共同走進一個學習課堂,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英語學習水平等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分級教學,這不僅能夠使英語優秀的學生脫穎而出,更能照顧英語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激發他們的上進欲望。
另外,從認知心理學來看,認知主體之間必然存在認知能力差異,過分高于或低于認知主體能力都會對認知主體產生消極作用。Krashen認為,人類只有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input)時,才能習得語言。也就是說,語言輸入要與學習者的現有水平相適應,才能獲得可理解性輸入,進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大學混合編班、統一考試的模式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分層次教學,這樣才不至于使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感覺學不到知識,對英語產生倦怠感;也不至于讓英語層級較低的學生因為跟不上而失去對英語的學習興趣。總之,分層級教學能夠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使英語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增強英語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唯有強烈的主觀求知欲望學習熱情才是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根本動力。因此,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在分級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要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發揮個人潛能。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對知識的進一步深化講解使學生了解到英語學習的復雜性及其內在學習規律,掌握并領悟語言模式,從而進一步強化并循序漸進地形成自身語言學習習慣。例如,單詞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但長時間干癟的詞匯記憶只會讓學生對詞匯記憶產生倦怠感,這時,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適當安排適合于不同層級學生的詞匯記憶法,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詞匯的記憶不應僅限于字面意思的理解,教師可以建議學生自行將詞匯編纂于短文內,結合語塊、上下文記憶;對于英語程度一般的學生則可以適當降低詞匯記憶難度,讓他們在句子中加深對詞匯的理解記憶。
2.創造實踐學習環境。語言習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實踐交流,但受限于教學環境等諸多客觀因素,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性的學習環境,使其在更加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言語交流與實踐。例如,近些年來,大學英語教育工作在英語教學中多采用課堂上的英語場景模擬訓練,使枯燥的文本知識與鮮活的生活實踐緊密相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教學內容、發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比如,在英語課文講解完成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將班級分為5-6個小組,當然要保證每組學生的學習層級都是均衡的,選出小組長,根據文章重點自選主體進行PPT展示,組內口語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負責臺前的PowerPoint展示,對于英語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則可以安排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這樣使得各層級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并使他們的話題與其感興趣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在相對真實的情景語境中進行英語學習,大大地提高了英語學習效率。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英語學習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短暫的課堂時間不足以讓教師將全部的英語知識教授給學生,因此,英語教師要注重各層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培養,即便是沒有教師的指導,也能夠在各自的基礎上取得相應的進步。例如,為了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下搜集資料,課前進行短暫的演講。對于英語程度相對較好A層次學生,教師可以提出相對嚴格的要求,對于B、C層次的學生則相對放寬要求。這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有助于其閱讀等相關能力的提升。
總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是時代發展的需求,英語課程的重要性呼吁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效改革。分級教學不僅符合英語教學的發展規律,更能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提供足夠的空間,滿足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求,促進不同層級學生的有效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
(作者介紹:陳雪梅,貴州省銅仁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