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向丹
對自主招生政策的內容分析
魏向丹
本文運用教育政策內容分析方法,對邊走邊改,不斷完善的自主招生政策進行分析,分析不同階段自主招生政策的內容是否全面系統、是否科學、是否具有創新性。分析表明:自主招生政策內容存在選拔不科學、監控不合理,機會不公平等眾多爭議,這可能是政策設計不合理、監管實施不到位及當前中國政府信息化公開水平不高、政策制定具有保密性等方面原因導致的結果。鑒于自主招生存在的問題提出為考核內容科學化,為公平“加碼”,開辟“新窗口”等建議。
自主招生 政策內容分析 建議
自主招生政策自2003年實施以來,已有13年歷程,自主招生政策屬于政策科學的研究范疇。政策科學“是一種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學科,他使用各種研究和論證方法,產生并轉換政策相關信息,以便政治組織解決政治問題”[1]。自主招生政策雖然一直備受爭議,分析研究的學者眾多,但針對自主招生政策的內容,運用政策內容科學分析方法研究自主招生政策的目標、對象及措施的很少,本文從根本上探究此政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根據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提出更合理的建議,使自主招生政策進一步完善。
1992年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高考制度改革要堅持的三項原則:有助于中學實施教育,有助于高校選拔人才,有助于高校擴大辦學自主權,根據這一指導思想,2003年正式提出了自主招生政策。十幾年來教育界對自主招生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公平性、透明度,實施的效果及實施中的問題等方面。實施過程中提出“選拔標準和方式不合理,地區公平問題、城鄉公平問題。[2]”實施效果上有學者提出“自主錄取生源質量高于統招錄取,促進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促進中學素質教育的發展。”[3]在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上鄭若玲教授提出:“自主招生在公平、誠信、自主考試的科學性、成本與效益、應試傾向等方面受到質疑。[4]”
從以上學者們對自主招生政策的研究來看大都側重對政策的實施過程、效果上進行分析,而疏于對自主招生政策內容本身是否科學、合理、全面的分析。對政策內容本身的分析是基礎、是根本,只有究其“根”方可得其“法”,以解決自主招生面臨的具體問題。
(一)自主招生政策的主要文本
通過搜集檢閱,關于自主招生政策的文本主要為國家發布的一些文件。2003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高等學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教學廳﹝2003﹞2號)中提出在22所重點高校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拉開自主招生政策序幕;2004年教育部增加了西安交通大學等6所學校;2006年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第一次把錄取結果和高考成績脫離;2013年12月,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高校加強考務和錄取過程管理,強化信息公開和監督檢查;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明確規定:取消奧賽生保送資格。但是全國奧賽獲獎者通過自主招生有機會降至一本線上清華、省級奧賽獲獎憑一本分數進入西安交大等;2014年11月,根據國務院考試招生改革整體精神,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試統一安排在高考結束后、高考成績公布前進行,并作出試點高校不得向中學分配推薦名額,考核內容傾向于考查考生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筆試考試不得超過兩門,考核過程全程錄像,招生考核實行四級信息公開制度,嚴查各類違規行為等規定。
(二)自主招生政策規范的主要內容
從涉及自主招生政策規范來看,以上的相關政策規定主要是圍繞誰來實施、為什么實施、怎樣實施來對自主招生政策進行規范的。
1.誰來實施自主招生政策
自主招生是中國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擴大高校自主權的重要措施,由高校自行組織,自主招生從2003年開始推行至今,參加自主招生的院校有90多所,總括起來主要有三大類高校組織實施。第一類是高水平大學自主招生,如“四大聯盟”分別是“北約”、“華約”、“卓越”和“京都”名校聯盟,清華、北大、浙大等名校都是聯盟成員。此類高校拿出招生計劃總數的5%進行自主招生,通過測試來確定自主招生入選考生名單,考生入選后還要參加高考,雖然在錄取時可享受一定條件的優惠,但以高考成績為主要錄取標準。第二類是單獨試點的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院校,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這些針對上海等地考生單獨試點的自主招生學校,其錄取改革最大的突破是組織的水平測試和面試就能決定錄取與否,考生的高考成績只作為錄取的參考。第三類為本省高職自主招生試點院校,考生參加自主招生測試合格,可直接被錄取。高職自主招生的考試,由試點高校根據本校培養目標和學科專業的要求,自主決定考試具體方案,組織對考生進行文化課和綜合素質測評。
2.為什么實施自主招生政策
從相關的教育政策來看,實施自主招生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個:一是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步大眾化,高校地自主權也不斷擴大,高等教育招生不斷改革,高校更看重創新人才培養和綜合能力素質教育,不同層級的高校通過一張考卷選拔人才,難以符合自己培養目標、辦學條件的人才;二是高校招生工作在政府統一管理下完成,不能自主決定選拔人才的標準,而是遵循國家教育部門的指令,打破“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成為必然選擇。在這種背景下,自2003年開始,實施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斷探索自主招生人才選拔制度改革,為選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發現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同時也為了讓學生有更多選擇適合自己大學的機會,自主招生政策在質疑聲中邊發展邊完善。
3.怎樣實施自主招生政策
首先是要科學、周密制定自主選拔錄取招生簡章,報經教育部核準備案后方可向社會公布;其次控制人數,根據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數不能超過試自主招生面試點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最后核定考試內容,且在自主招生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全程錄像監控,參照高考有關規定,妥善保管考生報名申請和筆試答卷材料,并在考核結束后交本校紀檢監察部門備案。根據教育部的要求,自主招生高校要完善招生工作領導小組的議事規則和程序,堅持“集體議事、集體決策”,嚴禁偏離試點定位進行惡性生源競爭,通過自主選拔錄取變相招收藝術體育類專業或藝術特長生、高水平運動員各種方式吸引生源或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
1.自主招生政策內容分析的標準
按照我國教育法律相關內容標準及高考考試相關文件的要求對自主招生政策規范性進行分析。一個完整的教育政策規范包括目標、對象和措施三個要素。教育政策目標是教育政策要達到的目的;教育政策對象是教育政策問題所涉及的主體,即解決誰的問題和由誰解決問題,包括哪些人和組織;教育政策措施就是指要采取什么樣的政策來解決教育政策問題、實現教育政策目標。由此,在我國高考異常高復雜化、牽涉范圍甚廣的狀況下,自主招生作為高考的一部分,必須要個遵守國家教育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堅持高考權威性、嚴肅性、公平性、合理性,體現教育政策完整性特征。
2.自主招生政策內容的問題分析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原本是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弊端,但卻演變成爭搶優秀生源的大戰。高校出臺這樣變味的自主招生政策,不但會造成高校間的惡性競爭,而且會給高中教學、學生家長增添繁重的學業和經濟負擔。不少考生為報名參加高校的自主招生常常缺課,四處報輔導班,以應對招生高校的筆試和面試。這些學生為了迎考,花費了過多的精力,占用了過多的時間,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總體看來自主招生政策存在選拔缺乏科學性、監控體系不透明、應試傾嚴重三方面問題。
其一,選拔缺乏科學性。考試招生是一項對科學性要求極強的工作,在考試的制度設計、招生目標和標準設定、綜合招考選拔指標體系制定、命題和面試等環節都需要科學性指導。目前,關于自主招生科學性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在考試內容上,重復考試文化課,如:考生要既要參加自主考試的文化課又要高考統一的文化課考試,另外考核內容注重藝術特長,對城市學生有利生源不夠敞開,造成地域不公平;二是自主招生院校尚未形成綜合選拔體系,致使試題的測試目標、測試的整體性、測試功能受到質疑,如試題之間的關聯度不高,測試的目標、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不夠清晰;三是沒有專業化招考隊伍,招生院校沒有承擔報名、資格審查、命題、面試等專業的隊伍,更沒有像高考那樣專業的監考、評考人員,一切工作流程清晰、公開透明。
其二,監控體系不透明。自主招生作為高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也飽受詬病,爭議不斷。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家沒有相應文件規定自主招生實施的標準,也沒有系統、全面的評估組織和評估活動;曾是改變高考“大一統”局面的破冰之舉,但由于監控體系不透明,卻備受爭議,偏離了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政策目標。
其三,應試傾向嚴重。由于自主招生可避開了萬人爭搶“獨木橋”的高考,而被許多家長和學生當作通往高校的一條捷徑,因此不惜一切時間和精力備考,如讓孩子上自主招生相關的培訓班,甚至有家長在中小學教階段就培養孩子特長,如練鋼琴、書法,上奧數班等,為自主招考做準備。這樣培養出來的高中生即使通過自主招生竟如高校也不是高校最初想要選拔的“原生態”創新人才。
如何在保證自主招生實施過程公平前提下科學規劃自主招生考核內容,嚴厲監管考核過程,防止自主招生應試化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難題。
3.對自主招生政策內容的建議
自主招生原本是高考的補充,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方向,是人才選拔的有效途徑,但由于這一政策的“物質準備不足”導致一系列問題產生。可見一個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充分的理念、組織、制度等完善的體系來保障政策的實施。由此政府需要對自主招生政策本身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標準化的評價體系、嚴格的監管體系來完善自主招生政策。首先,從教育法律方面來看,自主招生作為一個政策已經在實施,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法律傳文件進行規范,違反這一法律應該受到什么處罰必須明確規定。其次,從教育政策方面看,一個政策不能總游離自己的目標,而應該相對穩定。政策目標是為解決問題而設定的,自主招生政策備受質疑恐怕就是偏離自身目標導致的,因此全面清晰、規范自主招生政策內容尤為重要。因此解決自主招生政策的問題需要政府部門以文件形式明確自主招生考試流程,統一考試時間,建立常態公開制度,及時向社會公開考試要求及標準,實行教育部、省招辦、試點學校、推薦學校四級公開制;高校要著眼長遠建立完善嚴格的規范制度,使之成為高校自主招生長期遵循的可靠保障[5];學生及家長需要全力支持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社會組織需要發揮監督作用。最后,從自主招生政策的實施上看“自主”并不是“自由”,學校時刻不能游離自己的目標——招收符合自己培養需求的創新人才,有力補充高考不足。改變自主招生“邊走邊改”的狀態,明確自主招生政策標準,制定利于高校選拔創新人才的招生政策,自主招生改革要實現公平和穩定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新改革:
考核內容科學化。自主招生學科上發生變化,更多的傾向于基礎學科考試,擴大招生專業和學生特長范圍,如北京大學醫學部的8各專業也開始自主招生,對考生的發明創造或參加科技類、人文社科類競賽(全國)取得的成績均有相關要求;對報考專業要求和本人興趣特長、科研創作密切相關,如清華大學2016年自主招生學生可不受文理科限制進行專業申請,但每人最多選報2個與本人特長相關的專業。
為公平“加碼”。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還屬于精英教育階段,因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自主招生政策的實施應充分關注傳統高校招生制度下的教育不公平現象,而不是以新的教育不公平代替舊的不公平,甚至導致更加嚴重的不公平。[6]自主招生新變革需要采取雙向選擇的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參與到自主招生中;統一通過陽光高考平臺報名,變“學校推薦”為學生推薦。
開辟“新窗口”。在招考模式上創新改革,如“三位一體”招考模式,按照考生的會考、高中階段的綜合評價和高考三項成績的綜合分擇優錄取學生,此招考模式更全面考察學生,更有利于高校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而對于考生來說,增加進入高校的機會,當高考成績不夠理想時,還可以考平時較高的綜合能力和會考取勝,“三位一體”不僅改變 ‘一考定終身’的局面,還增加考生進入高校成功率,同時學生平時就注重全方面學習,利于全面培養人才。
[1]孫棉濤.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馮大光.我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改革建議[J].創新教育,2015(12):1.
[3]李木洲.高考改革的歷史反思——基于制度變遷的視角[M].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2):140-141.
[4]鄭若玲.自主招生改革將何去何從[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0(7):2
[5]張文靜.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試行十年的回顧和展望[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9):39.
[6]劉光余.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3(10):30.
(作者介紹:魏向丹,湖北大學教育學院2015級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