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福元
文言文教學新探
侍福元
文章打破文言文的讀背方式教學,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文言文實驗探究式教學必須做到三個重視,即重視誦讀,重視積累,重視遷移。使文言文教學真正“活”起來,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文言文教學 積累 誦讀
文言文教學必須樹立一個觀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而把握文意可以更好的理解詞句。閱讀的過程是一個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復、理解逐步深化的過程,閱讀文言文也不例外。
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病表現為:有“言”而無“文”,這是“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結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評價、文化素養、審美情趣等的“集成塊”,是一個活的整體,而不是各種語言材料的“堆積物”。把文言文作為文章來教,就要遵循教讀文章的一般規律,處理好詞句和文章整體的關系,這不僅是學習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詞句的需要。
文言文是在古漢語口語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一種以簡潔、典雅為特征的書面語體。文言文教學以誦讀為主,就是為了培養語感。正確朗讀文言文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要加強誦讀,培養語感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朗讀方法及注意點,如:正音、停頓、語速、節奏等,必要時可適當加入體態動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故事性強又有人物對話的,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如《唐雎不辱使命》、《孫權勸學》等;抒情色彩濃而蘊意深刻的散文,可讓學生反復朗讀,如《小石潭記》。處理好全班或小組齊聲朗讀與學生個別朗讀的關系,齊聲朗讀聲音洪亮、氣勢盛大,但要克服節奏失調、語速過快或過慢、語調不明、個別學生濫竽充數等缺點。要在讀準字音、節奏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抑揚頓挫,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進而讀出文言文的意思,讀出文言文的美。
在閱讀文言文時,許多詞、句、篇都會成為閱讀者語言倉庫的一個部分,而閱讀者也會逐步熟悉文言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習慣。所謂的“賓語倒置”“定語后置”“狀語前置”“取消句子獨立性”等語法規則,只能是初學者如墜霧中,因為語法規則都是從大量的語言具體現象中概況出來的,比較抽象,不易理解,使得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情緒有增無減,更談不上實際運用。因此,只有誦讀才是培養語感的唯一正確途徑。
文言文誦讀教學不是單一的朗讀訓練,不強迫學生死記硬背,而是用誦讀來帶動其他的訓練,如句、篇的訓練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采用這種教學法,應當遵循下面兩條基本原則:1.誦讀和會意密切結合,以求疏通文意。2.靈活記憶,自然成誦。
課本中所選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可以讓學生吸取古人語言中的精華文化積淀,從而豐富我們的語言,提高寫作技巧。文學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著社會現實,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他們的高尚情懷和愛國精神都滲透在文學作品中,學習這些作品,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
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農、林、數、醫等多種學科知識大多是以文言形式保存下來的的,我們如果具有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就可以進一步研究古代文化典籍,更好的保留祖國文化的遺產,從而達到“古為今用”的明顯效果。學生除了能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外,還有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進而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教師以傳統文化為背景,對課文內容作適當的補充和延伸,以點帶面,賦予每一篇課文以豐富的文化底蘊,這樣的文言教學必然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課堂蕩漾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翻開初高中教科書和參考書的文言文篇目,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詞句的翻譯讓人感到很生硬。如“孰為汝多知乎?”一句的翻譯:“誰認為你多智慧呢!”按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說某人智商高、有知識,就簡潔明了地說他聰明智慧。所以,字詞的解讀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能新不古;(2)能直不曲;(3)能簡不繁。其根本原則是在充分利用古漢語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礎上,調動現代理念,;力求使文言文詞句的解釋新鮮、靈活而不失準確。
此外,文言文教學還應該講求實用,不能脫離時代生活,以古解古。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時代精神解讀古人思想,講古代作品與當代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還需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解讀作品,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總之,在知識經濟和知識創新的時代,文言文教學是新時代有待探索發掘的文化寶藏。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在理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反復閱讀品味文章,在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同時,實現現代思想文化和古代優秀思想文化的成功對接。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勤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