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欣慧 王 爽
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程欣慧 王 爽
隨著高校的擴大招生、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文章就非平衡自組織理論角度探討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就業能力 培養 非平衡自組織
高等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和農村等方面急需的具有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就業市場對高職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高校培養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打破了舊有學生的培養模式,產生新的平衡,新的有序,本文以非平衡自組織理論為依據探索如何提高高職學生就業能力。
自組織現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非平衡自組織理論概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建立起來的一種系統理論。自組織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 Structure)、協同學(Synergertios)、突變論(Calastrophe Theory)。其科學性不僅在于它能夠完整地描述出現代科學系統的共同機制與規律性,而且在于它來源于自然科學,又超越于自然科學。現代科學和社會發展證明,自組織理論不僅適用于解釋自然現象和生命現象,也適用于社會、政治和經濟等現象,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基礎技能、個體管理技能和團隊工作技能等方面,其中必須的基礎性的能力,包括溝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數據運算能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如何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是高職院校工作的重點。近年來,高職學院就業指導工作逐漸科學化、體制化,形成由教學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學院管理部門等實施主體和學生群體的受眾群體的具有自組織特性的非平衡系統。
1.就業工作的開放性
系統自組織理論十分重視其進化的開放性。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客體系統只有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獲得負熵并大于系統自身正熵的增值,才能保持系統的有序性,才能通過漲落獲得新的穩定結構。高職就業指導工作是由人員(大學生、教師和管理者)、設備、教育、管理信息等相關聯的要素,以相對穩定結構狀態組成,實現對大學生思想素質、專業技能水平的培養功能。它是自組織系統具有與外界環境交換的“開放性”。同時,高校就業指導系統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封閉性,是兩者辯證統一。封閉性使其具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性。社會上的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學習無用論、欠缺誠信等負面信息可由該系統自主選擇性來消除。
2.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非平衡性
自組織理論認為,系統只有離開平衡態,才能從無序向有序方向演化,非線性保證了系統所有要素之間都存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高校就業自導系統中各子系統功能各異,它們又時刻面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并對環境變化產生的影響迅速做出反應。正是因為其遠離平衡性,及各子系統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才能保證該系統的正常運作。
以平衡自組織理論為指導,分析高校就業能力培養體系各方面影響因素,找出推動其向前發展的內、外因素,只有摸清發展規律,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效率,從而達到提高高職畢業生質量的目的。
高校就業指導體系為開放的非平衡自組織系統。外界環境及內部各子系統的協同相互作用都會導致漲落,最終形成系統的自組織演化。學生建設系統作為開放系統,其子系統均具有開放特征。無論是人員(學生、教師、管理者)設備、管理制度等子系統均易受外界環境變化影響。隨著我國近年來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方法被廣泛引進,加之我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體系引進負熵,推動了其自組織演化進度。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最終目的—大學生群體,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而有相應改變,尤其是網絡的發展,便影響學生群體的外界因素更加復雜。
系統外部因素及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形成漲落。漲落是實現高校學風建設子系統自組織的動力,人員、設備、管理——系統的要素。在系統處于相對平衡線性時期,各系統間相互合作、協調——漲落可使系統達到下一個非平衡態的量的積累,推動子系統的自組織演化進程。
(作者單位:沈陽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