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茂華
電影《捉迷藏》中藏的意蘊探析
儲茂華
《捉迷藏》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心理醫生大衛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癥,卻誤以為女兒經受喪母之痛而出現精神分裂的故事。這部影片在情節上故意處處設置干擾,只為隱藏大衛的分裂人格。筆者預層層揭示大衛的精神分裂,分析造成其分裂的潛在原因。
捉迷藏 精神分裂 嫉妒妄想
筆者認為大衛的人格分裂與他不快的童年有很大關聯。這主要是借助大衛與赫先生、伊莉莎伯的對話而得以彰顯。大衛在剛搬來活蘭鎮時,與赫先生交談道,“小時候露過營,但害怕樹林”。在與伊莉莎伯的對話中,大衛進一步表達出不希望女兒和自己一樣有個不幸的童年。隨意的毫不掩飾的對話反而能流露出人的真實情感,大衛對童年采取的是逃避的態度,他不愿觸及對童年的回憶,但穿插影片中的碎片化的敘述,使觀者分明感受到一種潛在的不穩定的、焦慮的、恐懼的因子深深扎根在大衛心中。
盡管大衛不愿觸及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但不置可否的是大衛實質上做出了自我治愈的努力,只是他自己都毫無察覺。選擇當心理醫生,并且非常看中心理學會的證書都說明了心理學在他內心的分量。長期從事心理疏導導致了大衛看問題的視角發生了偏差,他習慣從他人身上找原因,而忽視了自身的病灶。他渴望在治愈別人的心理問題中以一種靈魂拯救者的身份獲得滿足,“創傷造成痛苦,痛苦需要發泄”是大衛內心篤定的理念。所以他對別人看似不正常的行為表示關照與理解,并試圖拯救。她懷疑妻子出軌,并試圖溝通。他篤信女兒有心理問題,并細心觀察記錄。他偷偷安攝像頭觀察鄰居夫婦歇斯底里的爭吵,并主動拜訪試圖幫助他們走出痛失愛女的陰影。大衛始終把目光鎖定在他人身上,導致他潛藏的心理問題被遮蔽,準確說是潛滋暗長。
童年的陰影長足籠罩在卡先生的內心,他性格中的多疑因素不斷暴露,甚至嚴重影響了婚姻生活。大衛認為妻子出軌,在夢中不斷閃現妻子與別人親熱的畫面,而且一次比一次具體。這是一種嫉妒妄想癥的典型表現,“患者在嫉妒妄想的支配下堅信自己的配偶與他人發生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情感關系或性關系,精神分裂癥患者病理心理中,幻覺對于嫉妒妄想的形成與強化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幻覺會使患者對‘配偶的不忠’堅信不疑”。在殺妻前,大衛希望妻子主動與自己聊聊。而妻子說,“沒用的大衛,心病還需心藥醫。”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其實一直有心理問題的是大衛自己,只是他一直不肯承認。他捂死妻子,沒有給妻子解釋的機會。影片高潮部分把鏡頭延長投射于那些從未拆開過的包裹,這佐證了大衛在書房戴耳機、在本子上記錄女兒的心理變化都是大衛潛意識的幻覺。既然如此,那么大衛在夢中見證妻子與別人親熱的場面又何以見得真實?“查理可以滿足媽媽”的隱語,暗示了大衛潛意識里堅信妻子為了性出軌,當然妻子是否出軌并不是關鍵,關鍵是大衛寧相信自己是婚姻中的受害者,選擇施暴才會心安理得。
妻子的死使父女關系總是處于緊張對抗之中,而鄰居的僭越使大衛對女兒的安全不得不高度警惕……現實世界的種種困擾無疑都加劇了大衛的分裂。然而父女緊張的關系卻在分裂的人格下得到消解。他感受到女兒的快樂與依賴,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使他滿足,而這無疑對他的無動機的犯罪行為給予了鼓勵。為了與女兒建立起穩固的朋友關系,故而玩起兒童最本初的游戲——捉迷藏。在迷藏中他試圖維護一家人的和諧,然而他人的干涉打破了這種平衡,必然引發大衛種種粗暴行徑。在殘忍的施暴中大衛的情感得到了渲泄,但道德化的自我并未泯滅,始終對本我做出警醒。用蠟筆多次在浴室簾子上的寫出的提示語,其實暗含了大衛對自己犯罪行為的自我審判。然而,經受重重背叛的大衛最終把魔抓伸向了女兒。藏在內心的本我徹底釋放,道德化的自我完全消失。
《捉迷藏》這部影片其實講述的是大衛本我與自我的一“隱”一“藏”,而他人都參與了“捉”的游戲。童年的不幸,婚姻的破裂、外界的僭越、女兒的對抗,這些使大衛逐步喪失了自我治愈的能力。在與女兒的合照中,他始終是殘缺的也隱喻了其在人格上的不完整,在分裂的世界越有作為,在現實的世界就越發喪失自我。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