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忠雷
美學視角下英漢互譯研究
盧忠雷
翻譯是譯者主動進行審美創造的活動。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根據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對譯文進行鑒賞,創作出與原文具有類似審美風格和審美意境的作品。從美學的角度看,譯者的工作正式鑒別美、欣賞美、傳遞美和創造美的活動。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優秀的譯者應該具備扎實的美學理論基礎,能夠用最準確、優美的文辭將原著的思想情感原汁原味的表達出來。本文以美學的視角出發來研究英漢互譯活動,從主體、客體和翻譯策略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美學 翻譯主體 翻譯客體 審美風格
翻譯是一項藝術性極強的活動,是譯者主動進行審美創造的活動。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根據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對譯文進行鑒賞,創作出與原文具有類似審美風格和審美意境的作品。從美學的角度看,譯者的工作正式鑒別美、欣賞美、傳遞美和創造美的活動。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優秀的譯者應該具備扎實的美學理論基礎,能夠用最準確、優美的文辭將原著的思想情感原汁原味的表達出來。美學與翻譯的結合是翻譯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對翻譯理論的發展意義重大。與傳統翻譯理論相比,翻譯美學較更注重翻譯的審美表達,對譯者的審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學科的角度來看,翻譯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匯集了語言學、文學、社會學、教育學等諸多學科的特點。在漫長的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翻譯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而且在學科體系完善的過程中不同學科的界限正在逐漸的模式化。那么,在學科體系已經成熟的今天來反觀不同學科對翻譯的影響就能清晰的看到翻譯學的發展軌跡,本文主要從美學的視角出發來反觀美學對英漢互譯活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將從主體、客體和翻譯策略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審美主體是受制于審美客體的,但從其反面看正是這種制約性促使了翻譯學科的誕生。如果漫無目的、沒有約束的翻譯,那么就很與具體的文學創作區別開來了。譯者具有主觀能動性,所以翻譯作品都不可避免的帶上譯者的影子,折射出譯者的審美價值和審美理想。
首先,優秀的翻譯作品在審美風格上應與原著的行文風格保持一致,趨向于“本土風格”,這符合中國傳統的“以信為本”的翻譯理論。以原文為翻譯依據這是譯者應嚴格遵守的基本翻譯準則。而翻譯出中國韻味,則是更上一層樓。如,《哈利·波特》中,人名的翻譯就很講究。我們來看芙蓉(Fleur)的名字,Fleur在英文中指花香,在法文中指花,法國著名香水Fleur du Soir名即由此出,這里亦是音意結合。芙蓉在書中是一名有媚娃(Veela)血統的銀發美女,書中主要人物羅恩在看到她時一度非常癡迷,而芙蓉二字在中文里就有指美女的面龐之意,如楊貴妃的形象即為“芙蓉如面柳如眉”,如譯為“弗洛爾”則韻味全無。
對于詩歌的翻譯來說,如何再現原詩的韻律是翻譯過程中要面臨的首要問題,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音律美和節奏美都應該再現出來。詩歌之所以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蘊是因為其嚴格的韻律與審美意境,中外詩歌創作都對詩歌韻律有著嚴格的要求,詩歌中涉及到大量的意象,從美學的視角來看詩歌的翻譯,將古典詩歌的意境傳達出來就顯得尤為重要。漢語和英語分別隸屬于不同的語言文字系統,在處理音節、詞匯和韻律時都要遵循源語語言系統的規則,盡量保留原詩中的意象,不要破壞原詩的意境。事實上,文學本來就是主觀性很強的東西,再加上不同的主體由于身份、知識背景的不同理解起來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將其轉換為另一種語言,就不僅是最基本的語言單位的轉換,其中涉及到不同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的碰撞,這樣一來只有翻譯主體能夠堅守以信為本的翻譯理論才能夠保證翻譯作品的質量。
其次,翻譯主體與翻譯客體處于不同的文化語境之下,翻譯活動中就不得不將文化因素考慮在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的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屬性,這種文化屬性不僅作用于語言意義的表達同時還滲透到語音、文字結構等不同的層面,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轉換。以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翻譯為例,《論語》《老子》《道德經》等先秦文化典籍是中華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其中涉及到很多哲學思想和命題,源語讀者閱讀起來尚存在一定的難度。常常是通過簡練的語言闡釋一個深奧的哲學道理,如果譯者只按照字面意思進行闡釋,那么會大大降低原文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譯著應該符合以英語為母語讀者的審美期待,要充分考慮英語讀者的審美習慣和表達習慣。這就對譯者的能力與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譯者通曉源語和目的語,而且要熟知語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只有達到了以上兩個要求才能真正的從事翻譯活動。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促進中國文化典籍以及中華文化的傳播,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融會與貫通。
美學與翻譯理論的結合是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從美學視角觀照英漢互譯在原來重視翻譯內容真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翻譯形式問題,將形式美正式納入翻譯標準中。內容與形式雙重審美標準促使這一學科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美學理論的融入對審美客體的明確和分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審美客體是譯者進行翻譯活動的依據,任何翻譯活動的展開都必須以翻譯的審美客體為依據。按照劉宓慶先生的觀點翻譯的審美客體是指譯者所要翻譯加工的原文,只有那些有一定審美價值、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求的的文字材料才能成為審美客體。相反,一些內容空洞、文字詰屈聱牙的作品并不具備翻譯價值,因而不屬于翻譯的審美客體。從這個角度來看,翻譯活動的對象變得更加明確。譯者在進行英漢互譯活動時選擇那些更具審美價值的作品,極大地提高了翻譯活動的效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優化了翻譯客體的前提下,譯者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大。面對優秀的審美客體,譯者應選擇最恰當的翻譯策略和多樣化的翻譯技巧來順利實現翻譯活動。從美學的角度出發,最大化的體現翻譯活動的藝術性,在翻譯的過程中語言不僅要能夠達意,而且要實現傳情的功能,要通過準確、規范的語言將意義以及情感傳達出來,使讀者獲得審美的感受。
其次,翻譯是一門兼具藝術性與科學性的學科,其科學性是指翻譯活動的嚴謹性與嚴肅性,譯者的翻譯活動必須以原文為依據,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不能隨意主觀臆造。科學性主要是從語言的交際功能進行考量的,因為只有明確、簡練的語言才能順利的實現交際功能,但語言除了具有最基本的交際功能之外,同時還具有審美功能,這種功能尤其體現在文學作品當中。那么,翻譯文學作品當然也要充分發揮語言的審美功能。對于譯文讀者而言,他們只有獲得了與原文對原文讀者產生的相似的審美作用,才真正實現了譯文的審美功能,同時也實現了交際功能。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些文化上的差異都會鮮明的體現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如何處理這些由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難題是翻譯活動中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一方面,保持原來作品的風格和意蘊是翻譯活動最基本的要求。翻譯者不能根據自己的主觀臆造脫離翻譯客體,在翻譯過程中添枝加葉。比如翻譯詩歌時應該注意原作品中的韻腳,翻譯小說時要注意原作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另一方面,由于審美客體的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審美主體在不損害審美效果的前提下進行主觀發揮。也就是說翻譯活動要求并提倡審美主體具備一定的靈活性。總之,譯文是翻譯活動的實踐客體,是譯語交際賴以實現的手段,它是為譯者的交際目的服務的,翻譯主體應靈活的對待翻譯客體。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對美的事物的喜愛之情。對于翻譯而言亦是如此,無論是譯者還是讀者都更易于接受美的語言。“語言求美”“表達趨美”這是翻譯的最高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國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
首先,中國的翻譯活動歷時悠久,最早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佛經的翻譯。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美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最早關于美學的論述卻可以追溯到《老子》中,其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被視為中國最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翻譯命題,類似的記載在經史子集的表述中有很多。悠久而豐富的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大量的美學思想。近代以來一大批優秀的學者也在不同的著述中發表過自己的翻譯活動的看法,嚴復、魯迅、錢鐘書這些學者都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嚴復于19世紀末期提出“信達雅”的標準,從某種層面看也是從美學的視角對翻譯活動進行觀照的。“雅”即從文辭角度出發,要求翻譯語言要要文采,要盡量做到言辭優美,是一種對翻譯的完美追求。我們現代的翻譯工作可以從古代的文化典籍和現代學者的論述中汲取大量的營養。這些或成體系或零星的翻譯理論和觀點對翻譯工作的展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不斷完善著現有的翻譯策略,完善著翻譯實踐活動。
其次,翻譯是一定條件下可以看作是一種美學現象,是一種審美活動。這就要求譯者不能將翻譯看成是一種機械的活動,需要譯者既要盡可能的將原著的風貌表現出來,同時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譯出有生命力的文本。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它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現實障礙,文化的、語言的、審美方面的等等。在譯與如何譯的選擇面前,在求同與存異之間,譯者必須明確自己的選擇與追求。無論是選擇歸化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直譯與意譯的翻譯方法,都不能走極端,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態度,在兩極中尋找一個適量的度,順利完成翻譯活動,實現交際和傳播的目的。
綜上,在美學視角下的翻譯是一種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活動,是一種能夠滿足讀者的審美渴望與審美需求的充滿創造力的實踐活動。
[1]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6):68-270.
[2]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5.
[3]余繼英,郭建中.美學理念——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J].中國翻譯,2006.
(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外語學院)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研究項目“美學關照視角下英漢互譯研究”(編號:2015-QN-477)。商丘師范學院2015年度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美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編號:2015GGJ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