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靜雅
如何讓學生在閱讀中加深感悟
洪靜雅
感悟不同于理解,它是個體憑借語言及其語境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感悟。充分調動積累,促進感悟。在品詞析句中加深感悟。在張揚個性中自主感悟。
積累 品詞 析句 自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感悟”的“感”就是“感受”、“情感”,“悟”就是“領會”、“醒悟”。而語文正是喚醒學生美好情感的良方,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閱讀中的“感悟”就是學生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引導學生通過用心用情去感悟語言文字,必將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豐富的理性與感性經驗是感悟的前提。教學中,我盡量設法激活學生的知識庫存和生活積累,讓學生盡可能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領悟課文的主旨。教學《揠苗助長》(四冊)一課,我讓學生用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再現揠苗助長,讓學生用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解決農夫的困惑,讓學生聯系讀過的《守株待兔》深入領悟《揠苗助長》的寓意。下面是一段微型實錄:
師:“我”和兒子一同趕到田頭,眼前的情景使“我”一下子癱坐在地上,淚如雨下,誰知道“我”為什么如此傷心?
生:①全家人沒糧食吃了;②忙得筋疲力盡,卻顆粒無收;③好心幫忙,幫了倒忙,結果“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師:(非常困惑的)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可“我”不明白,禾苗明明是長高了一大截,怎么會都枯死呢?
生:①老爸,禾苗是被您拔死的;②禾苗的根都松動了,它們無法再吸收水分、養料了,能不死嗎?③再說還有烈日的照射……
師:過去“我”守株待兔,莊稼全完了,你們說“我”不勞而獲,而今“我”不辭勞苦地干活,可“勞而無獲”,難道“我”又錯了嗎?
生:①老爸,是您又錯了。辛勤勞動是對的,但您太性急;②您不是在幫助禾苗自己長,而是在強迫禾苗快速長;③您沒有尊重禾苗的生長規律……
在教學中,在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文本的信息激活了學生這種潛伏的“意念”,從而使學生能夠恍然頓“悟”,進而悟出寓意來。
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語言形象的感受,抓住重點詞句,仔細推敲,深讀細品,促進了對語言內涵的把握,更好地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爭吵》(六冊)一課時,在引導質疑答難中,學生對文中“我終于挨到了放學”這一句的“挨”字進行質疑:為什么不用“等”或其他字,而要用“挨”字呢?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仔細品讀,體會到“挨”字的精妙之處。正是這個“挨”字,準確地表現了“我”想到放學后要怎樣防御、怎樣對待克萊諦的那種忐忑不安的復雜心理,那種急切盼望放學的情緒。文中還有一句話,也令學生不解:“從他的眼里表現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是呀,跟朋友吵架是憤怒,怎么會是悲哀的神情?我讓學生同桌討論,設想克萊諦為什么而悲哀,這悲哀又表現了什么?學生經過認真思考、討論,感悟到克萊諦不忍心因一件小事失去朋友,體會到他對友誼是那樣的珍惜。通過品詞析句,細細研讀,加深了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確實,學生各有各的經歷,各有不同的個性,對文章的感受也就不同。我盡量讓學生張揚個性,自由釋放各自的閱讀體會,鼓勵不同的感悟。如教《落花生》(九冊)一課時,當學到父親把花生的好處與蘋果、桃子相比較時,一位學生提出不同看法:蘋果、桃子把鮮紅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一點并不是缺點。正如現在做好一則廣告所產生的良好效益一樣,勇于表現自己,推銷自己并沒有錯。這位同學的見解得到了不少同學的支持,我熱情肯定了他的想法,表揚他善于觀察事情,思維敏銳,并點出在本文中,父親主要是通過比較來贊美花生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并非貶低蘋果和桃子,不同的看法應該鼓勵。又如《爭吵》(六冊)一文,我設計了一個激疑拓展環節:父親聽了我的話,從我手中奪過尺子,折成兩段,向墻角扔去。說說你對父親的舉動有什么看法?學生經過思考、討論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悟。有的說,這是父親對我發火,勃然大怒的表現。有的說,父親折斷尺子,是想教育我與自己的缺點一刀兩斷。還有的學生則認為父親不應該折斷尺子,而應耐心地教育我,并且把尺子放在顯眼的地方,作為鞭策我改掉缺點的“戒尺”。說得多好啊!學生們各抒已見,以自己不同的感悟,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張揚了個性,培養了自主感悟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善于用多種方式啟動、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感知、品味和領悟,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翔安區許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