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紅
《六國論》中六國衰亡的原因探究
劉麗紅
戰國后期,中國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秦國的蒸蒸日上是由國策正確、代代明君、唯才是舉和其他有利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六國的江河日下是由國策失誤、昏君輩出、用人失誤和其他失誤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以上種種都是導致六國最終滅亡的致命錯誤。
關健詞:國策失誤昏君輩出用人失誤
蘇洵在《六國論》開篇即提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認為六國滅亡是因為兩個字,即“賂秦”。唐代杜牧在其所作詞賦《阿房宮賦》中認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筆者認為六國滅亡肯定也有自身因素存在著,但也不能以點概面,六國的滅亡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絕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一句話就能概括的。
國策是指一國在當前形勢下對未來國家需要投入的方向而定下的策略,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好的國策能起到航標、導向作用,使國家國富民強,而錯誤的國策則會使國家陷入混亂,甚至亡國。《六國論》中曾提到: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其中的“賂秦”就是六國曾經奉行的國策:即割地事秦,但六國所犯的國策失誤遠不只于此,以燕國為例。
燕昭王即位后,為使燕國擺脫任人欺凌的窮國、弱國的境遇,招賢納士、勵精圖治,燕國國力大增,。只用了短短五年,便達到鼎盛時期。燕昭王之后,燕國陷入內亂,舉國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后燕國宣告滅亡。燕國的悲劇就出在國策制定上,燕國的兩大錯誤國策“弱齊”、“疲趙”,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聯軍激戰于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齊都城臨淄。并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樂毅因此被燕昭王封為昌國君。燕國達到鼎盛。但是在這光鮮的戰績背后,卻埋下了禍根,齊國經此一役,元氣大傷,思想意識也自此轉入自保,燕國雖然揚眉吐氣,但是也打掉了自己的一面屏障。趙國自從長平大戰戰敗后,國勢大衰,燕王鼠目寸光,趁火打劫,使得趙國處境更加艱難,局勢更加惡化,兩國間因此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拉鋸戰,雖說是互有勝負,然而雙方實力為之大大削弱,結果趙國自此一蹶不振,燕國精兵強將損失殆盡,后趙滅,秦軍長驅直入,燕國無力抵御。
在烽火連天,狼煙四起的亂世中,一國若能逢一位英主,在其領導下,開疆拓土,建功立業,時乃舉國之幸,萬民之福;反之則是一國的悲劇。以趙國例。
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使趙國的國力從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趙國由此崛起,傲視群雄。可好景不長,武靈王突發奇想,在選立國儲的方面出現了失誤,險些使趙國一分為二,隨后又發生了沙丘宮政變。史載:趙武靈王被圍沙丘宮三月,困餓而死。
趙孝成王,被譽為趙國的“毀業之主,”在其統治期間犯下了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臨陣易將,導致長平戰敗,45萬精銳之師被坑殺,舉國遭重創。
趙王遷,同其祖父孝成王相似,聽信讒言,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自毀長城,把最后挽救趙國的一根救命稻草“名將李牧”秘密處決,《六國論》中的“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一句就是這段史實的寫照,秦國掃清了前進的障礙,一鼓作氣的攻滅了趙國。
一個國家想要在亂世中生存,發展壯大,光有英主還不夠,還需要人才來輔佐。與秦的用人方式不同,六國的國君多好大喜功,愛用奸佞諂諛之人,排斥忠良。以齊、魏例。
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自姜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憑借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但最后為秦國所滅。
齊國的敗亡,齊宰相后勝難辭其咎。后勝是戰國末齊王建之相。因其受秦厚賄,屢勸齊王建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御秦。公元前221年,秦兵大舉伐齊,兵鋒直指齊國都城臨淄,齊國因后勝當政,政局混亂,軍心懈怠,無人敢戰、愿戰。齊王建聽從后勝的建議,不戰而降。秦兵不費吹灰之力而亡齊。是時齊人因埋怨齊王聽信后勝及其賓客讒言,致使齊國敗亡,曾編寫了一首歌謠:“悲耶,哀耶,亡建者勝也!”用以譏諷嘲弄齊國廟堂的軟弱無能。
魏國的強大是和魏文侯的勵精圖治分不開的,然而魏國的鼎盛猶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魏惠王時期,魏國先后經歷了“桂陵”、“馬陵”兩場敗仗,慢慢衰落下去。王位傳到魏安釐王時,國勢已然大衰,但是也為魏國送來了一位智勇雙全的信陵君,令人惋惜的是,魏國沒有把握機會,魏王眼見信陵君功勛卓著,不但沒有提拔重用,委以國事,反而聽信謠言,罷黜疏遠信陵君,信陵君空有報國志,無處施展,最后郁郁而終,信陵君死,秦國乘機出兵,用計水淹魏國都城大梁,滅了魏國,事記于《史記·魏公子列傳》
由此可見,齊國任人唯親,導致亡國;魏國有才不用,招致滅頂,二國都亡在錯誤的用人制度上。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六國還犯了改革不利的錯誤,以韓、楚為例。
韓國國勢鼎盛期是韓昭侯在位時期。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縱觀韓國歷史,并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比較著名的事件是韓相國申不害主持的變法運動。申不害在韓國實行以“術”為主的法制,經過15年改革,加強了君主集權,使韓國“國治兵強”,政治局面相對穩定,國力也增強,曾一度被各國貫以“小霸”的稱謂即便處于強國的包圍之中,也能相安無事,獨善其身。但實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另一個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術”取決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較明智,有能力,國家就會比較興旺;相反,國家就會陷入混亂,人民就會遭受禍患。正因為申不害與韓昭侯用“術”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因此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韓國的問題。韓昭侯一死,韓國很快又衰落下去了,因此韓國的變法運動是失敗的。
楚國出名的變法運動要數“吳起變法”,吳起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改革家。先后在魯國、魏國、楚國任職。戰國初年楚悼王當政時,于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任命吳起(前440年-前381年)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變法。在他任職期間,嚴明法令,撤去閑置的官吏,廢除了較疏遠的公族,把節省下的錢糧用以供養軍隊。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變法運動遭到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吳起被反對者用弓箭射殺,變法運動宣告失敗,記于《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韓國引以為豪的是兵器,但是它缺失了人才,從立國到滅亡,期間就只出了兩個思想家,一個申不害,一個韓非,而且生存環境惡劣,只能利用外交手段在夾縫中求生得一線生機;楚國幅員遼闊,帶甲百萬,各方面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到最后被滅國,問題根源則是出在制度陳腐和思想意識僵化以及改革缺少強有力的后臺支持上。
[1]張榮錚.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J].天津社會科學,1983,12-27.
[2]呂文郁.淺析春秋戰國官吏賄賂問題[D].吉林大學,2006.
[3]林校生.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形態和政治控御[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9-28.
[4]王景.楚懷王時期秦楚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介紹:劉麗紅,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