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乾剛
從實學角度談鄭樵《通志》的創作
彭乾剛
南宋鄭樵治學重視實學,這在《通志》的創作中有所體現。鄭樵一方面對傳統觀點和錯誤思潮提出批評和質疑,即求實;另一方面批判不務實學,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即主張實踐。在程朱理學主導的社會思潮之下,鄭樵的實學思想是其創新精神的體現,但由于時代所限,鄭樵的實學思想也存在局限性。
關健詞:鄭樵 《通志》 實學
實學,即探求真理、經世致用的學問。簡單來說,就是真實的、實踐的學問,實事求是乃其根本之所在。南宋鄭樵在治學上注重實學,他認為,實學知識必不可少,如果缺少實學知識就會帶來弊病,這一治學思想在《通志》中有所體現。
鄭樵主張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求得真實可靠的學問,因此他對一些傳統觀點和錯誤思潮提出嚴厲的批評和質疑。從16歲開始,鄭樵便“居夾漈山,謝絕人事”,“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楊雄”。縱然滿腹經綸,但他不參加科舉考試,認為科舉文章不是“實學”。鄭樵對待科舉文章的態度已流露出他的求實思想。鄭樵的求實態度在于對妖妄欺天之學進行批判,他敢于批判歷代學者的學術見解,敢于批判傳統觀點和當時的錯誤思想,大膽提出自己的理論。在封建時代,讖緯迷信對史家著書立說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鄭樵所見前代的《五行志》、《符瑞志》、《靈征志》等關于天文、五行的記述,充斥著天人感應、神學迷信內容,把自然現象牽強附會地同人類社會的吉祥災禍聯系起來。鄭樵對這些災祥怪異之說持反對態度,將其視為“妖學”、“欺天之學”,并在《通志·災祥略》中論證了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的吉祥災禍沒有必然關系,突破了讖緯迷信對傳統史學的禁錮。對于一些歷史傳說的記述,鄭樵采用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法,不全信,也不全不信。正如《通志·三皇紀》按云:“臣之所志在于傳信,其有傳疑者,則降而書之,以備記載云。”鄭樵著書的目的在于“傳信”,即記載真實的學問。
史家在修史過程中不免摻雜個人價值判斷,在鄭樵看來,“著書之家,不得有偏徇而私生好惡,所當平心直道,于我何厚,于人何薄哉!”他反對史家主觀任情褒貶,必須如實直書,反映真實歷史。對于儒家經典《春秋》,鄭樵認為《春秋》本身并非所謂的“微言大義”,這些都是后世儒生的附會。他還說到:“《詩》、《書》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他對《春秋》、《詩》、《書》的批判是對儒家權威經典的顛覆,在儒學獨尊的思想潮流下,這是一種有膽識的議論。總的來說,鄭樵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斥責妄言禍福的五行學說是“欺天之學”,反對強加給《春秋》的“褒貶說”,體現了鄭樵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追求客觀真實的學問,讓事實說話。
在樹立求實態度的基礎之上,鄭樵提出了求得實學的途徑——主張學者走出書齋,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從而獲得真知。鄭樵生活的年代適逢程朱理學興盛,空談義理、不務實學蔚然成風,宋代學者有重書本、輕實踐的不良傾向,坐而論道,崇尚空談,不愿深入社會實際和自然界中調查研究。鄭樵對這種務虛不實之風極為不滿,他批判這些學者“操窮理盡性之說,以虛無為宗,實學置而不聞。”“……儒生達《詩》、《書》之旨,而不識田野之物。”
鄭樵主張田野調查和實踐,他說到:“凡書所言者,人情事理,可即已意而求,董遇所謂‘讀百遍,理自見’也。乃若天文、地理、車輿、器服、草木、蟲魚、鳥獸之名,不學問,雖讀千萬復,亦無由識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對天文、地理、車輿、器服、草木、蟲魚、鳥獸的認知。鄭樵不只是口頭提倡讀書人走出書齋,他身體力行地去踐行自己的主張。為觀察研究草木鳥獸、學習生物學知識,鄭樵不辭辛苦,“結茅夾漈山下,與田夫野老往來,與野鶴曉猿雜處,不問飛潛動植,皆欲究其情性”,“廣覽動植,洞見幽潛,通鳥獸之情狀,察草木之精神,然后參之典籍,明其品匯”,向富有實際知識的農民請教,向大自然學習,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習研究,重視學問的實用性。
在宋代空談義理之風影響下,鄭樵能夠重視實學、務求真諦實屬難能可貴,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所在。鄭樵批判讖緯迷信學說,《通志》中卻有著相關記載,如帝王本紀對漢高祖的記載:“太公母劉媼,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暝,太公往視,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這些記載與他論證的“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福禍沒有必然關系”相矛盾。歷史真實性與傳說之間并沒有完全清晰的界限,這些局限性并不影響鄭樵實學精神的價值。
《通志》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所在,貫穿著經世致用、服務現實的主旨。鄭樵早年隱居夾漈山,置身于荒郊野嶺,躬耕于堂前山田,在夾漈山中讀書著書數十年,受先人之見和權威的影響小,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判斷對前人學問做出客觀評價,并對一些問題親身實踐之。他不是為學術而學術,而是為現實而治學。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追求真實的知識,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鄭樵的求實、實踐思想不僅是對當時社會思潮的突破,對后世的學習、研究也有很大的啟發。
1.徐有富:《鄭樵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2.李郁清:《鄭樵的學術貢獻與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3期(總165期),2008年5月。
3.范兆琪:《鄭樵的治學精神及其史學成就》,《文史知識》,1998年第12期。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