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萍洋
加快偏遠地區新型城鎮化步伐的思考
汪萍洋
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引擎。對比發達區域的縣域而言,遠離大中城市的中西部偏遠地區更是難點中的難點。如何推進偏遠地區的新型城鎮化?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新田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湘南,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東鄰郴州市桂陽縣,南界郴州嘉禾縣,西連寧遠縣,北交祁陽縣及衡陽常寧市。是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土資源部和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定點扶貧縣、湘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范圍。在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自然地理條件等諸多方面有著極大的共同點。可以說,新田的城鎮化發展是偏遠地區城鎮化建設的一個縮影,探討和推進新田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對這些地區將會產生積極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本文將從城鎮規劃化、城鄉并進化、農業產業化、企業成長化、生態城鎮化等入手,對新田的新型城鎮化路徑進行探討。
1.中心城區為紐帶:輻射各鄉鎮、輻射周邊各縣。
新田是湖南通往廣東、廣西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全縣總面積1022.4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近年來,新田成功創建了“創建省級文明衛生城市”,大力實施構建“一城兩心三區、四縱四橫一環”的發展格局,實施“提升中心、南拓北擴、適度往西、控制往東”的發展策略中心城區的規劃與建設已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打造好這個中心城區,是新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要重點,它可以通過來自湖南永州市、郴州市中心城區等的直接輻射,不斷強大自身,同時又起到輻射周邊十幾個縣、輻射全縣十幾個鄉鎮的目的。新田中心城區的規劃,包含老城區、工業園新區以及城郊鄉鎮三部分,目前其規劃和藍圖是清晰的,但具體完成還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
2.鄉鎮特色為原則:特色農產品、特色發展路徑。
除了中心城區,新田有幾個鄉鎮人口都超過2萬的鄉鎮,這些鎮圩上的人口大都在2000人左右,周邊有連綿的村莊環繞。隨著村村通公路的實現,各鎮與各村的聯系便利而通暢,這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何規劃建設這些鎮,目前縣里并沒有前期的調研和宏觀的前瞻。基于國內外城鎮化建設的經驗以及新田各鎮的現實狀況,特色化、非統一模式化無疑是必須堅守的首要原則。如驥村鎮,地理位置優越,離中心城區七八公里,可以打造成新田的次中心城鎮;陶嶺的辣椒、石羊的煙葉等,對這些鎮的規劃就可以因地制宜,打造鄉鎮特色。歐美發達國家的城市環境建設最大的特色是注重綠色環保、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以及追求個性化建設。
雖然發展中心城區是新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但要想中心城區有長足發展,要想從根本上提升縣域城鎮化的水平,就需要城鄉同時并進發展。其實,城鄉之間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中心城區發展了,鄉鎮的剩余勞動力就能夠就地轉移;另一方面,鄉鎮城鎮化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中心城區才能發揮輻射與引領作用。
1.中心城區的擴展強化。
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新田加快了發展步伐。鑒于縣城以前的城關鎮與田家鄉、城東鄉已經融為一體成為現在的龍泉鎮,新田先后把原來的郊區鄉變為街道辦事處。這樣一來,我縣中心城區的面積比原來擴大了幾倍,居民人口數也達到近8萬,比以前增長了2倍。如果這個中心城區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就能實現在2020年,市民人口達到15萬。這個目標的實現,最大的突破口在于縣城工業園區的大力發展。兩個郊區鄉的農民已經有三分之一在本地成為了市民,剩下的三分之二,約2萬人口,只有大部分充實到工業園區,實現由農民到工人的轉變,中心城區的城鎮化建設才能獲得突破性進展。
2.鄉鎮城區的擴大鞏固。
在發展中心城區的時候,要同時加快建制鎮和集市鎮的城鎮化發展。新田的12個鄉鎮,基本都在中心城區一小時車程范圍內,能與中心城區形成良好的輻射和互動。便利的交通,有助于形成中心城區的凝聚力,更有助于形成中心鄉鎮的聚集力。目前而言,我縣的大多數鄉鎮圍繞鄉鎮行政所在地以及集市和公路等自然聚居,周邊都有很大的空間可供發展,鄉鎮的村民也大都有向中心集市定居的強烈愿望。只要鄉鎮土地住房政策一放開,不用宣傳與號召,一批批村民就會一剎那聚集在鄉鎮城區。到時,即便農業產業化還沒有全部實現,由于交通的便利,早晨去鄉野管理田地,傍晚回鄉鎮住家的現象也將會成常態。
1.農業產業化的可行性。
新田南、西、北三個方向地勢平坦,用地條件優良。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傳統的農耕方式已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對衣食住行的要求,大部分的新田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老人與小孩都只種植少部分可供自己生活需要的田地,田地閑置荒蕪現象很普遍,這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必要的主觀條件。加上根深蒂固的對農業和農民的觀念偏見,大多農民急切希望改變身份,轉為工人或者市民。目前在我縣,由于在家的農村勞動力較少,即便是各家零散的水稻收割,也多采用收割機進行。在這種民情下,如果政府能有效引導和給予一些保障,農業產業化幾乎就是一種萬眾期待的事情。
2.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開始階段,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解放并發展了生產力。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零散的家庭農業生產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在農村田地大量閑置,農村大部分勞動力涌向城市尋找發展機會的當今,農業產業化已經是一種勢在必行的舉措。新田是一個農業大縣,是農產品輸出大縣,也是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縣。全縣80%左右的人口為農民,市民化程度很低。基于這樣的縣情,農業產業化無疑是城鎮化建設的最大重點和首要突破點。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新田的農業產業化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如我縣的水果種植面積達到了一定規模;我縣的養鵝業、烤煙業、蔬菜等的產業化也初具規模。
1.工業園區的企業成長化。
新田工業園屬永州市重點工業區,現已完成投資7000萬元(其中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250萬元),開發面積1.1平方公里。已形成三縱五橫的路網體系,水、電、訊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已建成各類企業111家,其中出口企業5家、規模以上企業14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4家。已形成以爐具、家具、機械制造、塑料制品、農林產品加工、建材和床上用品等為主導產業的新興工業區,其中“夢都”床上系列產品榮獲“湖南省名牌產品”稱號。2003年,縣委、縣政府投入資金1億元,擴園2平方公里,創辦南園(科技工業園)。北區和南園近期總體規劃3平方公里,中期5平方公里,遠期10平方公里。目前,擴園土地已完成征地前期工作,并進行了紅線控制。計劃三年內辦成一個高標準、高規格的現代化加工貿易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目前而言,園區內的企業與本地市場和經濟產業聯系并不大,大多企業只是一個加工車間,生產的也多為半成品,企業本身并不系統完整,難以成長壯大起來。
2.潛在的鄉鎮企業成長化。
“要推動小城鎮發展,必須強調縣域內的工業發展。通過降低稅收、降低工商部門的‘門檻’,特別是政府在金融方面的扶持,讓縣域內想創業的人順利實現創業。”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潛在產業,有效引導并提供相應資金和技術支持,一些鄉鎮企業便可逐漸成長起來。新田陶嶺辣椒聞名省內外。新田是一個農產品大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目標,堅持“發展產業化就是發展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路,以培育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突破口,以加快發展硒鍶品牌為契機,外抓招商引資,內抓培育壯大,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了快速發展。2012年,新田縣各類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達到154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8家,共完成銷售收入203539萬元,同比增長26.8%。具有一定生產和建設規模的神農藥業、豆家旺、加壹初生蛋等企業已逐步完成基地、設備、廠房等設施的建設,基地+農戶+公司的現代企業運作模式已初步形成,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后勁十足。
“城市是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建設發展的以人為核心的人工生態系統,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主要場所。生態城市則是人類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長期探索過程中所提出的關于城市發展模式的一種理想形態。”縣域新型城鎮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輸出和經濟的發展,森林和環境的破壞在落后地區的鄉鎮逐漸減少,綠水青山又回來了。在城鎮化還未充分發展起來的縣域區域尤其是鄉鎮地帶,完全可以在保護自然環境、優化社會環境的前提下,打造生態城鎮化。
1.山水相宜的生態環境。
新田是一個山區縣。它四面環山,森林覆蓋率高,植被繁茂,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日前縣里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繼往開來,山水交融”為發展理念,把新田縣城打造成為一個工業發達、生態宜居的城市。優越的自然環境為新田打造生態城鎮化提供了必要條件。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優良的環境做保障,除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作用也至關重要。
2.亟待優化的社會環境。
生態城鎮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也是人的城鎮化。新田是勞動力輸出大縣,青壯年勞動力在城市的打工生活,為他們積累了回鄉創業就業的必要經驗,改善與營造良好的創業和就業環境,就能讓他們退城返鄉。長遠來看,縣域新型城鎮化對人才的培養,必須要打造自身發達的教育產業。近年來,新田每年有近兩千人高中畢業,卻只有二三百人升入大學,較低的升學率,使得每年都有一部分人前往市里和省里就讀中學,這些家庭把辛苦積攢的錢以及未來的錢花在了外地的衣食住行等消費上,較大地削弱了本地的經濟消費能力。如果不改善這種教育環境勢必會影響到社會環境中其他方面的優化。
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同時高度優化,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才是打造生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新田門樓下瑤族自治鄉,生態環境良好、民俗民風淳樸、山林產業突出,如果能進一步完善該鄉的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配套服務,在突出特色中融為一體,就可以打造成獨具魅力的瑤鄉生態化城鎮。
(作者單位:中共新田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