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遠
探析社會階層差異與教育公平的關系
劉思遠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擴張,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滿意度并未上升。教育分層和社會分層也出現日益契合的形式。教育究竟是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工具還是維持社會階層的手段?社會階層又是如何影響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并針對教育領域內有失公平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
社會階層教育公平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入學(教育)機會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以及教育結果的公平。其中公平的教育機會是實現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礎。能否獲得一個高質量的教育機會與教育資源對于一個學生的后期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家庭背景下,個體面臨的教育入學機會具有巨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嚴重的導致了教育資源享受的不平等,從而直接導致了教育的不公平和社會的不公平,產生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正如韋伯所說的,當權利、財富、聲望高度相關時,那些排擠者就容易選擇的沖突的方式。可見,社會階層的可根據其所擁有的權利、財富、聲望的多少劃分為優勢階層和弱勢階層。我國學者王偉宜在研究16所高校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時將我國目前的社會階層劃分為7類,分別為黨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包括個體工商戶)、產業工人、農民和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
1.高校分層與社會分層的關系探討。我國高等教育初始分層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國家重點大學政策的誕生。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985”“211”重點高校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之間的界限。不同類型的高校(重點高校、普通高校、專科院校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其辦學經費、師資體系、招生條件、地理位置、社會認可度等發面的差距加劇了不同階層之間的競爭。社會階層對于高等教育資源具有一定的固化作用。當父輩的社會階層越高,文化程度越高,行政職務越高,經濟條件越好的學生,在國家重點大學的高層及院校中,能獲得更多的入學機會;而父母社會階層低、文化程度低、行政職務低,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大多數聚集在二本、三本、專科等低層級的院校中。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分層的同構性。
2.高校擴招背景下社會階層對高校入學機會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校開始擴招,大學生在校規模迅速增加。到2004年,中國大陸各類高等教育總注冊人數已經達到2,000萬,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國家。高校擴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個階層內子女的受教育機會,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平臺和更高深的學問。高校擴招本應進一步促進教育機會的公平,但現實是大學擴招沒有減少階層之間的教育入學機會差距,反而導致了教育不平等的上升。高校擴招背景下的社會階層對高校入學機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主要表現在優勢階層對于重點高校入學機會的壟斷性占有。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一直是各個階層對高等教育爭奪的重點,而且長期以來優勢階層也在其中處于領先和優勢地位。
(一)社會階層造成入學機會的差異的原因
1.優勢階層具有較高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權利資本。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得不僅與個人的智力和努力有關,而越來越多地受到階層背景、家庭背景的影響。因為優勢階層擁有更多的經濟資本,則其對教育有著更大的資本投資。同時,一個好的文化氛圍更加有利于增加子女對知識和學習的興趣,更有利于高等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
2.優勢階層與弱勢階層對其子女教育期望值的不同。目前,無論是哪個階層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可以獲得更高的教育成就,并通過教育實現社會階層的變動,向著更高層次流動。但是研究表明,不同階層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的期望值仍有很大的差異。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會更高,子女在家庭環境影響下表現和成績也會更好。
3.我國優質高等教育教育資源的短缺。社會各個階層對于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激烈爭奪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足。高等教育的提供難以滿足社會階層需求,必然導致一部分弱勢階層難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二)解決措施
1.國家要對弱勢階層子女給予相應的政策保護,完善資助制度,實行弱勢補償,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社會公平。國家要為弱勢階層子女打開綠色通道。
2.教育形式多元化。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弊端就是高校教育教學形式的單一化。我國應該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求設置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的學校。基于學生個人的興趣和能力,每個階層的子女都可以是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3.改革弱勢高等院校針對高等教育領域內部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狀況,我國有必要有限度的改革弱勢高等院校,推動弱勢學校的發展實現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的均等。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