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淺談認知法外語教學理論
李婷
認知法主張通過有意識的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知識,理解和發現語言內部的結構和語法規則,并通過有意義的操練熟練的運用這些規則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同時,認知法主張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全面發展,重視本族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促進本族語與第二語言之間的遷移,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是,認知法也存在缺陷。
認知法外語教學優點缺陷
認知法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把語言學習和人類認知過程聯系起來,將語言習得看做一種認知過程。認知法強調人類理解和學習中的組織原則,認為重復和練習是人類學習的特點。在認知法中學習是一種思維活動,學習者被視為是學習活動積極的參與者。(舒白梅、陳幼林,1999)因此,語言的習得即掌握該語言的認知策略,這種認知策略包含規劃和指導語言行為的內在表現形式。基于語言系統,這些表現形式還包括挑選合適的詞匯、語法規則和語言使用中的語用習慣。
皮亞杰認為學習是認知發展的過程,知識的獲取取決于學習者大腦內部對知識的同化和適應。這對外語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外語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有自己獨特進行加工方式,是教學活動積極的參與者。第二,外語教學中教學任務都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匹配,教學任務太過抽象或太過具體都不能使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第三,學習一門新語言時可以應用同化和順應理論。
布魯納提出“發現法”和“學生為中心”,主張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推理等活動自己發現,因此“發現學習”能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善于探索和進取的精神。
奧蘇貝爾提出了“有意義的學習”策略,即新的知識必須與已有知識相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將新舊知識相聯系。而建立聯系的原因就在于他認為其他條件相同,記憶的效果取決于建立聯系的系統,建立的聯系越多,記憶效果越好。
認知法認為語言是受規則支配的創造性活動,語言的習慣是掌握規則,而非形成習慣。認知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認知法主張以學生為中心。認知法主張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課堂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和交流等自主發現語言規則,并有意義的學習和操練這些規則,并將這些規則運用到實際話語中,促使語言成為一種創造性活動。
第二,認知法主張聽說讀寫并舉,綜合發展。認知法認為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在外語教學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種技能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外語能力的發展,因此這應該同時培養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
第三,重視本族語的作用。認知法主張適當的利用本族語進行教學,發揮本族語優勢,從高智力水平上促使發達的本族語機制向外語思維遷移和過度。并且,認知法主張錯誤在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提倡系統地學習口述和適當的矯正錯誤更有利于提升語言能力。認知法還強調理解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主張在理解新學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交際聯系。
雖然認知法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其理論更具有科學性。但是,認知法仍然有不足。首先,認知法在情感因素和課堂實際性活動方面還有待加強。認知法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但僅從認知過程層面加以重視,重視程度不高。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包括情感因素、認知因素和學習者的能力水平,認知法重視認知活動,如但對于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這些情感因素認知法并未予以重視。另外,從任務制定的角度來看,“有意義的學習”并沒有涉及真實環境語言教學和合作學習活動的教學理念。認知法強調語法和詞匯分析,有意義地操練新知識,但是忽略學生的學習理念和興趣愛好。
其次,認知法是語法翻譯法的現代版本。認知法強調認知過程在語法規則的重要作用,即認知過程對語言能力的重要作用。然而,認知法卻忽略了社會文化因素對語言的影響,以及語用因素有關的語言使用能力的發展。
最后,認知法主張語將母語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以促進知識的遷移。但是知識的遷移有很多種,怎樣才能避免負遷移的出現是認知法需解決的問題。再者,生成語法應如何應用到外語教學中切盡量避免負遷移?以上問題都是認知法的缺陷所在。
認知法以語法翻譯法、發現法和“有意義學習”策略為理論基礎,重視語法規則的學習和認知發展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理解語言知識和語言規則的基礎上有意義的學習和操練外語;認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的“培養運用語言能力”。但認知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以學生為中心”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其系統不夠完善,不能成為一種教學體系,所以又被稱為語法翻譯法的現代形式。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