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
漢語語言與化學學習
宋晨
眾所周知,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chǔ)的自然科學,所以化學語言必須嚴謹、精確、符合邏輯。而漢語文學語言,卻是加工過的、規(guī)范了的書面語言,它或曼妙多姿,或變幻多端,或跳躍出你我的思維。一方面看,漢語文學語言與化學課似乎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在學習化學過程中,從文學中采擷一些與化學相關(guān)的典故,使自然科學和人文智慧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化學漢語學習
越是鮮明的對比越能引起人的注意,因此,引漢語文學語言入化學課堂,能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創(chuàng)設(shè)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教師們可以利用漢語文學語言中和化學現(xiàn)象息息相關(guān)的詩歌、成語、文學作品引入化學新知識。例如在講授“膠體的性質(zhì)”時,可以聯(lián)系文學作品《紅樓夢》中,“尤三姐為反對封建禮教對她的迫害而吞金自殺”,拋出問題讓大家想想,吞金為什么能自殺?通過設(shè)置課堂懸念來吸引學生們目光。再者,對一氧化碳毒性的引入,可用這樣一首詩“悄悄的來,悄悄的去,讓人悄悄的和死神約會。血紅蛋白被約會,離開氧氣丟生命。”這樣朗朗上口的小詩歌,更能讓學生對化學世界充滿好奇之心。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夠讓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利用漢語文學語言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讓學生耳目一新,可以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積極的課堂氣氛。以我本人學習化學的經(jīng)歷為例,在第一次接觸碳酸鈣的有關(guān)性質(zhì)時,老師先吟誦了著名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這里不僅寫出了于謙崇高的人格品質(zhì),也寫出了石灰的“一家三代”——“第一代”石灰石-碳酸鈣-CaCO3;“第二代”生石灰-氧化鈣-CaO;“第三代”熟石灰-氫氧化鈣-Ca(OH)2的變化過程。直到我進入大學,多年不接觸化學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回憶起當年學習化學時輕松活躍的課堂。
我們在文章開始就介紹了漢語文學語言與化學語言的區(qū)別。漢語文學語言的形聲跳躍總是比平淡無奇的化學語言更具有吸引力,學習時更容易接受。因此,盡量用凝練、淺顯、豐富、和諧的漢語文學語言,創(chuàng)設(shè)某一意境,把事物本質(zhì)的深微的奧秘發(fā)掘到表面,把化學學習的難點知識與從漢語文學意境得到的感性認識相聯(lián)系,感悟化學的真諦,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在一首《客從》詩中,記述了一件他十分迷惑不解和懊惱的事情:“客從南溟來,送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詩的大意是說,從南方來了一位客人,他送給詩人一顆珍珠,珍珠上似乎有花紋或字跡,詩人珍藏在箱子中,過了好久,他打開箱子,卻發(fā)現(xiàn)珍珠不翼而飛,只剩下一些紅色的液體。這個有趣的文學故事恰恰蘊含了一個經(jīng)常讓大家頭疼的化學難點。珍珠是珍珠貝的外套膜中受到刺激后,產(chǎn)生的分泌物質(zhì)聚積而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還有少量的有機物。眾所周知,碳酸鈣難溶于水,但在酸性條件下轉(zhuǎn)變?yōu)樗峄螓}而溶解:CaCO3+CO2+ H2O=Ca (HCO3)2。根據(jù)我們已有的文學知識背景可以知道,杜甫住的房子漏雨潮濕,竹箱沒有防潮的性能,遇到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后,珍珠就發(fā)生了化學變化,成了液體。杜甫當時不知道這些化學知識,所以他會迷惑不解。化學學習中如能引用上述詩句,相信學習者一定會茅塞頓開。
學習化學,避免不了記憶大量的化學元素。利用漢語文學語言巧記元素符號,記起來詼諧滑稽,也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①利用漢語發(fā)音記憶法:鈉為Na,將它看成拼音na,拼出即是鈉。氟為F,將它看成漢語拼音的聲母f。鈾為U,英語字母讀音即是。②利用漢語諧音記憶法“金為Au,可諧音記為‘哎喲’,好象是對金首飾的華美和昂貴的驚嘆。”③利用漢語言編口訣。將一或兩個字母表示的元素符號,其開頭或結(jié)尾字母相同的歸類記憶“鋁氬金銀A開頭(AlArAuAg)B字打頭鋇和溴 (BaBr)”由此看來,有些文學素養(yǎng)是對學習化學知識有益的,既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和個人品質(zhì),也可增加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效率。
俄羅斯科學家伊林說過:“歷史上自然科學科學與文學是同時起跑的。”我們要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讓化學成為科學與文學相遇的地方,既陶醉藝術(shù)之美,同時也領(lǐng)略化學科學之韻味。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