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丹
兒童時期的文學教育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何曉丹
兒童期是人的一個重要時期,人對于這個世界的種種看法大多都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石的,而人格所具有的穩定性和可塑性,使得這個時期的人格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兒童時期的文學教育在人格發展中又起著其獨特的作用,文學用其自身魅力將兒童帶入其中,讓兒童們在閱讀中收獲良多。
兒童期人格的基本特征文學教育人格發展
人稱之為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有著區別于動物的人格,因而對人格發展的探討是教育者們無法回避的問題。
首先,關于人格。根據《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一書的定義:“我們認為人格是個體內在身心系統的動力組織,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個人特色的身心組織。”,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格一詞所涉及的面是非常廣的,它幾乎包括了人一生中所需要具有的種種品德。除此之外,它還是身與心的結合,因而對人格進行教育是必須引起每一個教學者的重視的。
其次,關于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眾所周知,在人的一生中有兩個重要階段,一個是兒童期、一個是青春期,而教材上已經講了很多關于青春期人格發展的特點和培養,所以在這里,筆者主要想探討的是關于兒童時期的人格發展。首先是關于兒童期的概念:兒童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個體從從出生到成年之間的整個階段,狹義上的兒童期是指從嬰兒期到學齡初期這一階段。在這里,筆者所要探討的兒童期主要是其狹義上的意思。由于兒童期是孩子在生理、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我們要懂得去把握孩子在兒童期的人格發展,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有著健全人格的人,是我們每個教育者的目標。
為什么兒童時期的人格教育和發展會顯得尤為重要呢?這就要涉及到人格的一個基本特征:穩定性和可塑性。所謂穩定性就是指其跨時間的持續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人格一旦形成,它就會影響你一生以及各個方面的行為,思維等。而對于人格來說,它源于孕育期,經歷出生、嬰兒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人以至老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時代所形成的人格往往會變得鞏固。由此可見,童時期的種種教育對于一個人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而與穩定性相對的可塑性則是指每一個人的人格一開始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和外界影響得到改變的。而在我們人生的各個階段來看,兒童時期所受到的外界環境的影響最大,而成年以后的我們基本上就很難改變了。因而兒童時期的是我們在人格塑造方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段,也是我們通過外部力量最能改變一切的時期。因而,我們可以運用一些方法來讓處于兒童期的孩子們通過教育來使他們的人格朝著健全、良好的方向前進。而正是由于人格所具有的這個基本特征,我們才更加需要去把握孩子的兒童期的人格發展,通過我們的教育,灌輸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讓他們對于這個世界有著初步的認識,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有一個大致的方向。
談到兒童時期的教育,有著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而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個是文學教育。在講兒童時期的文學教育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之前,筆者先來介紹一個概念:文學教育。首先是文學:文學是指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而文學之所以可以成為教育的一種,是因為它是用來反映生活的,也就是說人們關于生活的體會或看法都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了下來,這也就成就了它的厚重感,它承載了許多人對于這個世界的描述以及看法。而我們則可以通過閱讀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可以知曉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及人們對它的看法。這樣的日積月累之后,我們就可以懂得了很多知識,也漸漸可以得出關于我們自身對于世界一切的看法,從而樹立了我們自己的三觀以及發展我們自身的人格。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文學教育。對于文學教育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概括就是《文學教育》雜志一書的宗旨所提到的那樣:“以文學的內容進行教育,以文學的手段進行教育,以文學的姿態進行教育。”而將文學教育具體到兒童時期,就是指通過讓孩子們閱讀適合他們的文學作品來獲得他們自己的獨特體會從而得到教育的目的。
接著來談談教育方法。筆者要提到的是黑柳徹子(日)在《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所提到的教育方式。書中的小林宗作老師從孩子出發,讓孩子在自然、愉悅中學習知識,寓教于樂,通過生活點滴激發孩子的思考,讓孩子在思考中逐漸健全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兒童不同于成人,他們雖不甚了解這個世界,卻對于這個世界他們有著許多自己的看法,盡管某些想法在成人眼中顯得幼稚和不可理喻,但那就是孩子的世界,是長大以后的“孩子”所不懂得的世界。因而,作為教育者的成人面對這種情況,是要進行認真思考的,我們要懂得抓住孩子的可塑性,因為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還不健全,是最容易通過環境、教育來對他們進行塑性的,我們要接受他們的“不可理喻”,在玩樂中進行教育,從而對他們的人格發展產生影響,以達到我們所想要達到的人格教育的目的。
將上述的教育方法和文學教育綜合起來,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教育了。我們可以通過正確的文學教育方式使孩子們在兒童時期的人格得到良好的發展。而在具體操作上有涉及到選擇題材的問題,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在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的時候不要局限于一個范圍的文學體裁或文學內容。就內容而言,應該讓他們接觸古典文學、現代文學、中國文學、外國文學等等。而從體裁方面來看,詩歌、小說、童話、散文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具體而言如何來實施:
第一,選擇閱讀的文學作品的范圍應當是廣泛的,同時要結合孩子們的興趣來考慮。每個孩子的興趣喜好都是不同的。不能簡單實行一竿子行為,這就要求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要考慮孩子的獨特性。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應當這么做:先將一個大范圍內的文學作品推薦給孩子閱讀,觀察孩子對哪一類型的文學作品更感興趣,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當然這樣的有針對性并不是獨一性。而是要做到有重點、有方向的廣泛閱讀。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畢竟不同于家庭,它接納的孩子數量是很龐大的,無法做到面面俱到,這就要求學校要提供各個方面的書籍供給每個孩子閱讀,同時學校要重視推廣文學教育,讓孩子們加入到閱讀中間來,使閱讀文學作品成為他們的興趣,在“文學作品”這個老師的指導下,獲得知識,獲得感受,從而發展他們的人格。
第二,選擇閱讀的文學作品的內容應當是有思想性,對孩子有益,同時又深入淺出的。孩子們的閱讀經驗的不夠導致他們無法閱讀太過古奧難懂的文學,但同時孩子又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快。孩子的這兩個特性就告訴我們在選擇文學作品時,要注意它的思想的正確和有益性,如果不是對孩子有益的作品孩子閱讀了之后也會吸收對他成長有害的部分,因為處于兒童期的孩子們,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比較大,因而這個時期挑選文學作品的時候必須要有家長、老師的把關。與此相呼應的是孩子的理解力不夠,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適宜給他們閱讀太過高深難懂的文學作品,他們應該閱讀類似《格林童話》、《三字經》這一類的書籍,有趣又富含知識,以此來達到我們所希望的教育模式“寓教于樂”。從“寓教于樂”中,通過發揮人格的可塑性,是孩子在兒童時期的人格得到發展。
在兒童期這樣一個類“海綿”狀態的時期,我們要把握好孩子的發展趨勢,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通過文學教育這種形式,利用人格的穩定性和可塑性,培養發展孩子的人格。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