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靜
文學經典危機與文學教育
金靜
社會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在精神生活與文化建構中,人們追求好的文學教育,即人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結合于一起的,完善消費社會的價值體系。
文學經典危機文學教育
文學經典往往面臨危機,首先是伴隨著當前在視覺文化方面以及媒介文化中,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建設當中,使得文學經典也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在《新世紀:文學經典的終結》這篇文章中,孟繁華對于文學經典運用材料進行了解釋。其次,對于文化研究都是根據文學批評所演化而來的,特別是那些從理論上對于經典文化所提出質疑,如何傳承與重建文學經典,需要學者去研究。
經濟學家認為,消費需求拉動社會生產,消費需求是種種生活的欲望,而欲望是倫理問題、文化問題。有學者指出,在消費社會中,人們富有精神性與情感性的審美體驗。在事實上,消費社會的文化景觀往往凝聚著精神與情感因子的文學經典,典型的有漫畫版《紅樓夢》、網絡游戲版《三國演義》等,這些銷量可觀。在消費社會中,精神文化呈現生氣勃發的氣象。對于文化邏輯的展開,往往受經濟、政治、宗教、社會心理、教育的影響,所以,在社會文化邏輯中,存在偶然性,一切均有可能。對于消費社會,盡管具有種種權威力量,但是屬于誘導型社會。隨著誘導型社會強制力量的弱化,使得社會文化具有多元共生的景觀。在事實上,在消費社會中,一切都可以消費,包括物質形態的、精神形態的。而消費觀念建立的價值體系,往往忽視了精神世界,需要用文學教育來逐步調整,將價值體系做到完善化發展,因此,可以說,在消費社會當中,文學教育具備一定的必要性。
在現代教育體制中,文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其核心課程是語文,即包括語言教育、文學教育,根據我國當前教育情況而言,我們將文學教育定位在了文學知識方面的教育上,學生的讀寫能力方面以及思想方面,這些都將對現代教育理念產生一定的影響。現代教育理念非常強調教育的工具性,不符合人類教育的初衷。其實,教育就是育人!即主體是接受教育的對象,他們所重視的是接受教育的人的情感方面、精神以及人格方面。對于文學教育,可以定位為人文教育、審美教育。所謂人文教育,就是要不斷增強接受教育的對象的個人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得他們能夠對一些文化成果很好地進行理解和欣賞。而審美教育,是為了受教育對象能夠在美學中建構起價值體系。對于文學教育,教材方面主要是以經典文本為主體的。其一,作為經典文本,有著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內涵,應該讓后人將之傳承下去。其二,經典文本的審美價值高、情感豐富、情趣高尚、思想深刻,完全能夠當做范本進行運用。針對對于文化研究中的經典觀念,這是隸屬于文學經典中的虛無理念,根本沒有將文學經典的價值加以看重,謬誤很明顯。第一方面,對于文學經典的身份塑造,往往受到意識形態、文化權力選擇的重要影響,而意識形態、文化權力等,往往強調文學教育的功能,沒有重視人文教育的價值傾向。第二,由于意識形態的偏見,在指責文學經典中,蘊含著不少的落后的理念,而在編選教材時,有必要對文學經典進行分級處理。第三,教育需要選擇實施的,經過檢驗之后,把一些有價值的理念進行傳播,例如,《大話西游》等著作,雖然其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但是,其品質沒有經過歷史的檢驗,不能把其引入文學教育課堂。
對于文學教育,內容方面主要涉及到了文學史方面的,包括閱讀能力的訓練上,學生的寫作能力方面等,而作為經典文本來說,研讀是最為主要的。
對于熟讀經典文本,需要不斷理解、領悟其藝術的價值、思想的內涵。其實,通過反復“涵泳”,來完成文學閱讀,而“道理言語”利于文本的理解。對于研究性閱讀,盡管需要有理論的分析,但是,需要閱讀者通過審美去體會。比如,在明清,評點批評以審美體會為基礎,但是,理論分析沒有系統性、深刻性。再如,清代的桐城派開創者方苞指出,作為閱讀文本,最主要的是要將其中的思想內容和結構安排到位,使之具有條理性,所以,對于文學教育,尤其是一些特別經典的文本,對這些文本進行研究后,必須在理論和方法上進行研究,針對桐城派的閱讀方法,作為一個可借鑒的對象。而我們需進一步研究的一個新問題,即如何將一些閱讀方法和理論進行融會貫通,同時,構建一種適合現代化的文學教育的閱讀手段。
總而言之,文學經典存在危機,如何傳承與重建文學經典,需要學者去研究。而在消費社會中,文學教育不僅僅需要一定的可能性參入其中,而且也需要具備必要性,為了逐步推動文學教育向前發展,我們需進一步研究。
(作者單位:遼寧葫蘆島市錦西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