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萍
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
吳萍萍
民族民間舞蹈課作為一種技藝性與人文性共存的課程,不僅是單純的藝技傳授,更承擔著傳授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與民族傳統精神的責任。藝術類高等院校的教師,通過將各個地區不同民族的具有典型地域特點、風格特征的舞蹈編寫成規范系統的課本,在專業學生多年的舞蹈教育教學中有計劃地貫穿其中,用循序漸進、由淺至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舞蹈技術,再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深刻的人文內涵講解,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貼近各民族的生活實際,其目的是為了使民族民間舞蹈得到合理的傳承、保護與發展。無論是為了發展民族民間舞蹈的教育,還是推動整個民族的文化發展與創新,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活動的初衷和意義歸宿都應是一致的,那就是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
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舞在社會之中的功能特性漸漸減少,但是并不代表著民族舞就不再繼承下去了。高校民族舞教學的興起,本質上是把民族舞的繼承標準化、學科化,最重要的是育人化。興起培養專業人士的思想之后,我們要研究它的教育價值,對身體的訓練價值,編撰課本讓民族舞變得適宜培養舞蹈人員,再通過一類健康、積極向上的新中國教育理念的面孔展開對人們的教育。能夠將現今的民族舞課本已經不擁有民族舞在社會中的功能,是和諧的民族舞,但我們展開還是民族舞的繼承行為,不能把民族舞大繼承和現代的舞蹈人員教學概念分為兩個個體看待。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討會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之后稱其為《宣言》),確定了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傳承,要求現今教育應該擔負民族文化的繼承、擔負民族文化創新拓展的歷史任務與應盡的責任。《宣言》第四條之中說道“大學應當積極創建國家及社會文化遺產事業急需的新學科,為國家文化遺產事業提供優質服務”,為大眾指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繼承工作的手段。《宣言》第六條說到“倡導面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方位教育傳承的實現。”為大眾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教育確立了前進的道路。《宣言》第八條說到“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塑造民族性格、開放民族胸懷、提升民族理想、推動民族文化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說出了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說到其是“根”性教育,是人文教育。
在瀏覽《宣言》時,我們應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意義。依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之中的表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包括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與科學理論,還存在很多富有審美觀的藝術品,它是教育的主要知識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有很多富有特征的技術能傳承下去,這是組成教育行為的主要內容與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傳承者,他們接受技能訓練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非物質文化行業有很多把它作為職業的專業人員,這些專家在學校之中、在社會上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為,展現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作用。”
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民間,內容與模式都存留了很多民間的習慣。舞蹈屬于視覺性藝術,有較強的形象性,可以用最直接方式表達感情、教育大眾。成功的舞蹈角色在某方面意義上也有自己行為的榜樣含義,其生動、形象的表演,對大眾的影響往往是不知不覺的。在社會主義文化構建與發展之中,高等學校是繼承、流傳文化的主要媒介,應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發揮其重要的教育影響,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繼承教育,并且讓它變成學校教育的主要區域,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詳細內容分成各個種類的當作高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并且讓這種教育行為具有和通常的知識教育、技術教育不一樣的人文教育作用。
教育是所有促進大眾的知識、技術、身心健康,對大眾思維的行為有重要作用,包含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教育是文化繼承的獨有方式,是訓練人們的社會行為,也是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高效的方式。高等學校自身是具有文化含義的單位,所以,它絕對不只是接受文化產生的作用,而是經過詳細的教育與研究行為,來反作用于文化。高等學校經過特意的教育安排,讓學生經過觀看、學習、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的民族精神與歷史長河,并主動要求繼承、流傳,來提升保護民族文化的決心。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高校合理、不斷延續的繼承和教育,高校也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元化的文化和它的教育構成互相需求的關聯。
(作者單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大學舞蹈藝術社團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4C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