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的生成策略
王燕
我國教育歷來重視問題教學,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問”的主張,強調了問題在思維和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未來創造型人才的突破口。
課堂 問題 生成 策略
所謂問題生成,是指學生在獨立思考過程中提出自己疑問的過程,或指學生個體在與同伴及老師的互動交流中突然拼發出問題的過程。生成具有動態性、建構性和多元性的特點。生成,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需求,生成是教學中不確定性因素,其生成的主體是學生,本質是一種探究。
一.在閱讀文本中生成問題。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問題的生成,首先依靠對文本的閱讀。讓學生獨立“閱讀”文本,這是“問題生成”的前提。課堂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必須體現課程和教學的國家意志,必須承擔“引導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責任,這就意味著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預設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謂“組織”,字典意義是“有目的、有系統、有秩序的結合”。基于語文問題的“教學”,要求教師有目的地選擇問題,有系統地排列問題順序,有秩序地進行課堂活動;所謂“引導”,強調教師示范性地“教導”,注重教師循序漸進地“誘導”,珍視教師有耐心地“輔導”。這就要求教師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預設“教學”問題。教學預設(教學設計、教學準備)是教學中的確定因素,充分的預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保證教學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一般說來,預設得越充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就越深刻。要讓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預設教學。也就是說,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經驗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體會他們認知的局限性。
二.在問題情境中生成問題。
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求知的需要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學生的創新意識的萌發提供可能。問題情境,既可以是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心靈而預設的,也可以是學生閱讀文本后產生困惑而提出的;既可以就作品的局部認知來設定,也可以是針對作品風格、內涵、主旨等進行構想時而出現的問題。我們在語文課上要運用語言感染、媒體啟發等手段,想方設法創設問題情境;在各門學科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要互相溝通、充分利用這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包含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問題教學的因素,更有著天造地設的問題情境。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做有心人,就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生成問題教學。(1)問題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那么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就必須注重誘發學生自主閱讀,盡量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讓學生直接、整體地投入到閱讀過程。(2)問題指向的感悟空間要大。在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我們往往滿足于學生對課文情節的理解,因而“講了什么”“為什么”“從哪里看出來”成了我們課堂中常見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應該能引領學生投入閱讀過程。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給學生較大的思考感悟空間,必須能引發學生情感的投入,能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感悟、體驗和探究,即充滿智慧的挑戰。
三.在課堂的多維互動中生成問題。
動態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角色,在課堂上抓住學生回答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話,穿針引線,挑起生生之間的互動,再從比學生更高的思維層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預設方案,靈活地調整教學設計,生成“趁熱打鐵”的新教學思路,使課堂出現一些讓人記憶深刻的閃光點,從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學生質疑和教師提問的適當互補。讓學生做問題的持有者并不排斥教師的提問。有時學生質疑關注點較偏,教師可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路,回到教學正軌。通過一步步引導,使學生走出幼稚,培養較強的問題意識和能力。及時得到鼓勵和成功的喜悅使問題教學得以開展。教學中,我們總是肯定學生對的、好的地方并給予鼓勵。當學生不敢問時要及時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當學生敢于提問時要及時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當學生提出很多問題時要及時鼓勵他們選擇關鍵問題;當學生選中關鍵問題時要及時鼓勵他們從課文和課外去搜集材料解答問題;當學生取得解決問題的成功時要由衷地和他們公享成功的喜悅……總之,在提問和答問的過程中嚴禁過早評價,要使問題得以充分展開。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丁家溝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