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應
運用多媒體教學打造語文有效課堂
吳克應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把學生帶入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教學 多媒體 興趣 情境 思維 效果
很長時間以來,語文課都是讓學生感到繁瑣、討厭的課程之一,而創設情境、激情引趣無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但是,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能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使教師講解的內容形象化,適應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倍感枯燥的語文課堂中主動地去看、去聽、去思考、去答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為提高課堂效益,向45分鐘要質量,我積極利用多媒體開展語文教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始終在愉悅中閱讀、欣賞課文,學生愛學、樂學。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作為教師,我希望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能有一種高漲而積極的學習熱情,那該多好啊!怎么才能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呢?我在課堂上嘗試使用了多媒體課件,發現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聽得聚精會神。這讓我感受到多媒體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好的效果。于是,教學中我選擇更多的時機,放一則故事、一幅幻燈片,播放一段錄像或一段音樂。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時,我體會到該文蘊含了作者豐富的、真摯的情感,文章質樸、凝重,充分體現了離開故鄉時的戀戀不舍之情。講課時,我先請學生欣賞歌曲—《故鄉的云》:“那故鄉的風,那故鄉的云,為我撫平創傷……歸來把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回腸蕩氣的旋律把學生們帶入到一個新鮮而親切的意境中。正當學生們心醉神搖于歌曲時,我順勢導情:“故鄉,這個令人感懷的名詞,多少文人騷客歌詠過它,多少人產生過‘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的慨嘆。魯迅先生18歲離開故鄉求學,探求救國救民的良藥,很少回到故鄉,對兒時的伙伴有著深深的懷念。闊別故鄉二十年后,但故鄉已不是記憶中的美麗故鄉,小伙伴也變得面目全非。作者悲涼感憤于故鄉的一切,一年之后寫下了短篇小說《故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探索學習的興趣也油然而生。
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較多,有些重點詞語、關鍵句子和主要段落,內容都比較抽象,如果教師僅僅通過講解,并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即使暫時記住也不能很好地運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信息量大、聲情并茂的特點以及快速、方便的優勢,在課前先把一些內容制成多媒體課件,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點化難為易,然后調動學生去感知,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在《望天門山》一詩的教學中,天門的形象,“開”和“回”是怎樣與山水聯系在一起的,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我依據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設計圖景:將兩座山繪成門樣,兩山夾縫中滔滔長江水急流回旋,沖破兩山阻隔,一瀉千里。遠處,紅日碧水間,一葉白帆飄蕩而來。借助幻燈投影,物象直觀,由文到圖,學生就能理解“門”“開”“回”的意義,對詩的意境理解就容易了,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傳統教學注重課本內容,學生主要是根據書本上的文字來學習,由于年齡、閱歷或其他條件的限制,僅僅只看抽象的文字,往往會影響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知識的掌握以及思想感情的領會。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例如,在課文《濟南的冬天》中,作者對景色變化的描寫細致入微,富有層次感。借助于多媒體將文字描寫的景色逐次展示出來,不但豐富了課堂所學內容,進而促使他們展開聯想,去想象更為豐富的景色。教學中我常用錄音來創設情境,用錄音教材指導朗讀,以讀代講,能夠讓學生浮想聯翩,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實踐證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把問題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有選擇性地搜集閱讀大量信息,還可以相互交流、討論,進行協作學習。這樣學生能保持思維的靈活性,也能夠增加思維的廣度,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時的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不斷積累,同時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較好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新理念。
[1].林玲.《運用多媒體手段 改進中學語文教學》[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 2003,(6).
[2].甘肅、周治麗.《紅花更須綠葉襯--談多媒體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10).
(作者單位:安徽池州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