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鋒
建筑設計內在的文化反思
代鋒
對于中國的建筑而言,如何體現建筑內在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成為西方建筑表現形式的代言,走出盲目的崇拜與跟仿,成為困擾建筑設計的“難題”。為中國的建筑而思考,從而追尋一種真正意義上屬于中國的當代建筑。
中國傳統文化 建筑設計 反思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兩千多年以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構成的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體系,成為其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文化”。儒家文化起源于東周,自從漢代以后,其思想才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佛教文化于公元前6至5世紀起源于印度,在漢朝初期傳入我國,并與中國的傳統倫理和宗教觀念相結合,最終形成為中國主要的宗教文化;道家文化起源于先秦老子的學說,而后又在東漢農民運動中得到推廣并形成一種宗教形式。這三個文化體系各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學說,但它們又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關于傳統文化符號,中國歷來較多的從‘源’、‘流’的角度進行認識與分析。西方則不同,符號學理論諸流派更多關注于‘術’、‘用’的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是中國現代設計的靈魂之所在。而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是我們探索建筑設計現代民族性的一個重要資源和基礎。“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有著7000年的歷史,亦有說法,“即使以彩陶而論,從仰韶文化算起,至少有五千年文化的歷史。”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生了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可以理解為顯性符號和隱形符號。顯性符號包括漢字、數字、色彩、圖案等。隱性符號包括地理環境以及儒、佛、道思想的影響。這些文化如今以其“片斷”、“殘缺”的方式存在著……
文化的體現與傳達需要怎樣的方式來實現的呢符號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恩斯特·卡西爾講“人是符號的動物”,符號語言的運用成為了人們表達和溝通的基本方式之一。從某種角度講,人們對文化的認知是通過符號來實現的,文化是符號的一種“集敘”,符號是文化的一種“記憶”。任何“新的創造”都不可能切斷與原來文化的關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設計之中已成為體現設計文化的一種需要。因此,如何在設計中更好的運用傳統文化符號這已經成為設計界探討的重要命題。我們既要學習西方現代藝術設計的精髓思想,同時更要重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現代與傳統結合,在傳統中發展現代設計。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是一種成熟的“記憶”文化形式,它是記敘著歷史和文化的“經典殘片”,其意義在于它的歷史性與文化性。這種“符號文化”在建筑設計體現形式上的“穿插”與“重構”,賦予了建筑新的建筑文化語言,從而使其具有了全新的意義。
全球化廣泛地影響著當今世界和當今的文化,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位置和發展方向。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作家王蒙提出:“在全球一體化的語境下,由于英語、拉丁文在國內的普遍使用,使得中華母語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面對母語的危機,王蒙呼吁全球華人保衛漢語,展開一種保衛戰。”
“今天的現實變化如此之大,已經與中國的傳統社會之間有了明顯的斷裂。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相當大部分是在圖書館里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有些中國文化仍然存在,也往往在生活中被邊緣化。中國的傳統詩詞,國畫和京劇,他們主要的是作為表現古代風情的古董而存在,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已經習慣地用西方建筑學結構去重新安排和解釋中國的傳統美學問題。因為大多數設計師已經習慣從西方現代性的鏡子中照出自己的一臉無奈,并在這種觀鏡的對象化體驗中,至少中國的‘設計師’已經被訓練成各種西方現代觀念的代言人了。”“所謂的傳統文化,所謂的西方文化,對于今天的現實空間,就只是一種以功利主義的態度,隨不同的使用目的,而隨意摘取的文化樣式中的碎片。”
對于中國的建筑而言,如何在建筑設計上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又不失為“現代性”,這是一直困擾中國建筑師及關心中國建筑設計的人一個“沉重”的話題。雖然,中國的建筑在國際上有了些“聲音”,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建筑的整體面貌。中國的建筑設計大部分還是“拿來主義”,利用片段的拼接形式呈現建筑的空間與樣式。在中國建筑傳統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不可籠統地繼承傳統,傳統不可能全盤的照舊也不會全部中斷和喪失,它經歷的應是個揚棄的過程。對于文化語言轉化的一再思考直至讓人殫精竭慮。從我們現在生活的現實就可以看到,我們實際上是在生活在西化的層面上,也許正逐漸失去或已經失去了我們曾自豪了幾千年的中國理念。作為設計師,如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將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與建筑設計相結合,將“現代性”注入其中,結合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建筑,這是一種文化使命,為中國的建筑而思考。
(作者介紹:代鋒,江蘇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理論)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資助”(項目批準號:15YJCZH022)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