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穎
倡導讀書,構建和諧文化社會
周新穎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1個世界讀書日,據2012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項目發布的數據,2011年我國人均閱讀圖書4.35本,還不到有些國家人均的十分之一。以我們周邊及個別西方國家為例,日本40本,韓國11本,以色列60本,法國20本。聯合國曾對世界500強企業家讀書情況做過調查,其中一組數據更令人心驚:日本企業家一年讀書50本,我國企業家則是0.5本,相差了整整100倍!
關于如何提高閱讀率和閱讀量不僅是專家學者的經常性話題,也引起了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所以李克強連續兩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他說,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倡導全民讀書,建設書香社會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當下,中華優秀文化蘊含的人生智慧、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所以建設書香校園,從學習傳統文化開啟。
中華文化經過了五千年的沉淀,不斷凝結、升華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創新力,歷史證明,千年來的國人,身易碎、魂不滅,形易散、神仍在。
“和諧”是中國人文精神的核心。中華文化素以“親睦九族、平章百姓、協和萬邦”為理想,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開啟了中國民本思想的先河;《六韜》中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命題,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得民心者得天下”,董仲舒提出“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所以我們經常講的“以人為本”,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根源的。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傳承與創新。其“服務人民”者,仁也;“崇尚科學”者,智也;“熱愛祖國、團結互助”者,義也;“誠實守信”者,信也;“遵紀守法”者,禮也。其“辛勤勞動、艱苦奮斗”者,則是中華傳統美德之“君子自強不息”的傳承發揚。這些正是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不朽價值和時代意義的生動證明。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由于經過上個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批判,到“文革”時期的全民破“四舊”、文化大革命,再到批林批孔中對孔孟儒學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我們面臨著一代文化斷層、文化遺產消失的狀況。從我們的學校教育來看,在追求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授的同時,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日漸式微。《詩經》、《大學》、《論語》等曾在中國盛行2000多年的經典名篇淡出了各類課堂,《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等兒童啟蒙教材逐漸消失。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讓孩子苦學外語而丟棄國學經典,許多中學生能熟練地閱讀英文書籍卻看不懂文言文章;滿口的西方格言警句,而對東方的古老智慧卻知之甚少;校園中近半數人追崇影星歌星、大款大腕,卻少有人知道先賢名人、科技英才;本科生、博士生的漢字寫得“慘不忍睹”,母語講不利索……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語言文化是民族的命脈,國家亡了可以復國,但文化滅了這個民族就永遠不會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我們面臨的不是外國語言入侵,而是自己人要背叛自己的語言,這比外國人的入侵更可怕。
有鑒于此,許許多多的的仁人志士為了繼承和宣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傳統文化開始熱愛傳統文化,在全國上下形成了一個廣泛學習積極應用、構建和諧、提升素質的良好風氣,國學館、讀書會,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漢字聽寫、國文大賽等節目已經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關注和喜愛,教科書中傳統數目越來越多,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已經在我們的人文素養和社會關系的構建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習傳統文化已經是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識。
2009年7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給領導干部講話時提到,要讀好書讀善書。他特別談到:“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作為領導干部,把對父母的愛擴大到對人民的愛,甘心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可以為政一方造福百姓;作為老師,把對子女的愛擴大到對學生的愛,可以有教無類,耐心細心;作為同學,把對父母兄弟的愛擴大到對同學對老師的愛,可以寬容禮讓、以誠待人,給自己營造一個溫馨和諧、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環境,給自己營造一個寬容平和、感恩向善的心態。記得溫家寶總理看望季羨林老先生的時候,問構建和諧社會最要緊的一條是什么,季老說:是人內心的和諧。
所以積極開展學習傳統文化、宣講傳統文化的活動,通過我們的學習提升自己,帶動他人,強化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我們的人才培養和學生的個人成長融入到推動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時代洪流中去,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威海職業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