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心理咨詢有哪些誤解
說起“心理咨詢”,一方面有人覺得它很神秘、離生活很遠而對其浮想聯翩,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它就跟算命一樣不科學,對其嗤之以鼻。其實,大多數人對心理咨詢不甚了解,甚至誤會極深。本刊查閱資料總結了幾個常見的對心理咨詢的認識誤區。
這是對心理咨詢最常見的誤解。心理咨詢的對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正常人,就是你、我、他。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婚戀、人際交往、個人成長等方面遇到困惑或難題時(如家庭糾紛、就業迷茫、個性沖動等),自己不能很好地調整心態、緩解情緒,就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其實,心理咨詢是正常人緩解心理壓力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種好辦法,去做心理咨詢并不代表你“不正常”“腦袋有問題”,也并不“丟人”或是“軟弱”。現在很多思想新潮、開放的人都毫無顧忌地走進心理咨詢室,一訴心中疑惑。
幾乎每個心理咨詢師或學心理學的人,都被問過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你是不是看一眼就知道我在想什么?實際上,心理咨詢師并非“讀心神探”,不可能在不了解你的情況下知道你的所思所想。由于心理咨詢師接受了系統科學的培訓,又在長期咨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熟悉人的心理、行為活動規律,確實擁有更好的觀察力、邏輯分析能力且對人的情緒和語言透露出的心理狀態更敏感。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心理解讀,都是基于客觀、全面的材料而做出的判斷,并不能說成“一眼看穿”而把心理咨詢神秘化。
表面上看,心理咨詢的主要方式就是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面對面談話,像是聊天,但這個過程并不是“張嘴就來”的。相比于家人勸解、朋友安慰、領導談話,這種“聊天”更專業也更有針對性。一般來說,心理咨詢師在了解來訪者的一般情況以后,針對某些人,還會使用一些量表、測評來評估來訪者的主要心理問題。稱職的心理咨詢師都有深厚的心理學理論知識,為了和各行各業的來訪者建立關系,其他領域的知識也有所涉獵。心理咨詢師不僅熟悉各種心理干預技術,自身也有強大的內心和健全的人格,能通過自我疏導來接受和消化他人的“心理垃圾”。因此,心理咨詢并非一般的聊天。
其實,催眠是眾多心理咨詢技術中的一種,它是通過誘導(如放松、單調刺激、集中注意力、想象等)使催眠對象處于似睡非睡、意識恍惚的精神狀態。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被催眠者改變行為習慣、解決心理問題。恰當地使用催眠可以起到消除緊張心理、緩解焦慮情緒、建立積極心態的作用。但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并非都使用催眠,就算使用催眠,也會先觀察來訪者是什么心理問題、受心理暗示強度如何。
多數前去做心理咨詢的人希望心理咨詢師能給自己一劑靈丹妙藥,期待聊完一次問題就能解決,心情就會舒暢。然而,多數心理問題并不能在一次咨詢中就得到解決。根據心理問題的不同,心理咨詢的療程一般為兩個月到半年不等,長的可達幾年甚至十幾年。咨詢者必須懂得,一個人想法和行為習慣的轉變是非常困難的,是需要時間的,是緩慢顯效的。咨詢者要遵循心理咨詢師的治療方案,不能感覺稍微好了一點或者第一次感覺沒有效果就不再去咨詢,不能寄希望于“畢其功于一役”。
需要提醒的是,當出現自覺較為嚴重的心理、精神問題時,首先要到醫院相關科室做身體檢查,排除有器質性病變的可能,重癥的精神病需要在精神科醫師的指導下用藥治療,不能只靠單純的心理咨詢。否則,很容易延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
(本刊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