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清 謝志明 張介眉
(1湖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 武漢 430065;2湖北省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武漢 430022)
張介眉教授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驗案3則*
楊永清1謝志明1張介眉2#
(1湖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武漢430065;2湖北省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430022)
消化道惡性腫瘤;張介眉;解毒扶正
消化道腫瘤包括食管、胃、腸、胰腺、肝、膽腫瘤等在內,其中惡性腫瘤者稱為癌,目前惡性腫瘤的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故對于惡性腫瘤的防治及后期調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說文解字》:“瘤,腫也,從病,留聲。”《圣濟總錄》:“瘤之為義,留滯不去也。”消化道腫瘤屬于中醫學“癌病、積聚、癥瘕、腸風、噎膈、肝積”等范疇。中醫學治療此病以扶正祛邪為指導思想。張師認為毒邪結聚不散而為瘤,腫瘤日久必消耗正氣,故以邪正雜陳為常見,不能見腫瘤則消散,應以解毒為要,同時兼以補益。現錄醫案3則,以窺張師治療腫瘤之經驗。
1.1病例資料胡某,女,31歲,2014年6月13日初診。患者訴不能飲食,飲入即吐,精神較差,倦怠乏力,五聲低微,氣息短促,自汗盜汗,舌質淡,苔薄白,脈細。2014年4月25日腹部CT:(1)胃竇部胃壁增厚,胃底小彎側、胃竇大彎側淋巴結增多,部分增大;(2)左腎結石,結腸內鋇劑殘留,以升結腸為主。2014年4月29日于武漢市協和醫院行全胃切除術。2014年4月30日病檢示:胃印戒細胞癌浸及胃壁全層,累及食管手術邊緣;幽門手術切緣切片中未見癌累及,小彎側淋巴結(8枚)、大彎側淋巴結(6枚)切片中未見癌轉移。免疫組化染色示癌細胞: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HER2(2+)。診斷為胃癌,氣陰兩虛證。治以健脾益氣、養陰生津。以西洋參10 g,6付,小火慢煎,分多次以棉球蘸服。二診,嘔吐、乏力減輕,語聲稍低,心慌,小便排出不暢,大便質稀。治以益氣養陰、解毒散結。方擬生脈散加減,組方:西洋參6 g、麥冬10 g、五味子6 g、白花蛇舌草15 g、石見穿10 g、守宮3 g、藤梨根15 g、佛手10 g、山藥10 g,20付。三診,訴精神好轉,可以進食,偶有食后嘔吐。上方加焦山楂5 g、焦神曲5 g、焦麥芽5 g、遠志10 g,30付。四診,訴經放化療后不欲飲食,余癥平穩。(1)上方去守宮、遠志,加玫瑰花6 g,30付。(2)守宮膠囊360顆,蜂蜜含服,每次4顆,每日三次。五診,患者心情舒暢,精神較好,飲食基本正常。(1)上方再進30付。(2)守宮膠囊360顆。其后隨診半年宗上方加減而治之,患者病情穩定。
1.2討論胃癌是我國發病率很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它的發生與Hp感染、飲食習慣、環境及遺傳相關[1]。中醫學認為,胃癌患者手術后病灶雖去,但氣血津液已傷,脾胃功能受損,脾胃受傷,則易發它病;且殘余之毒素易趁身體之虛而復發。李東垣《脾胃論》:“人以胃氣為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2]。”《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當以扶正為主,輔以祛邪,治以益氣養陰、解毒散結;方擬生脈散加味。患者胃虛不受食,食后即吐,而胃為燥土陽土,喜潤惡燥,故以西洋參益氣養陰生津,胃土得安,則嘔吐自止,而后合麥冬、五味子、山藥加強健脾胃益氣養陰之力而扶正。余毒未清,留滯而礙胃,投以白花蛇舌草、石見穿、藤梨根解毒散結、活血化瘀。張師認為久病入絡,邪正雜陳者,必須借助蟲類藥加以搜剔;且因其走而不守,能行能散,兼備攻性;尚可以毒攻毒,故加守宮入藥以增強解毒消腫散結之力[3]。配佛手理氣和胃、破氣消腫。脾胃受損,功能失調,腐熟水谷功能降低,加用焦三仙消食和胃、行氣散瘀。玫瑰花芳香醒胃、行氣活血。蜂蜜補中潤燥、解毒止痛。
2.1病例資料任某,男,54歲,2015年5月22日初診。患者1個月前行直腸癌手術,訴目前自覺肛門、會陰處疼痛灼熱,肛周瘙癢、墜脹,大便時干時稀,不能久坐,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2015年5月11日病理報告:(直腸)中分化腺癌,傾及腸壁全層。免疫組化:PSM2(+),MLH(+),MSH2(+),MSH6(+)。診斷為直腸癌,濕熱郁毒證。治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方擬半夏瀉心湯加減,組方:半夏10 g、黃芩8 g、黃連6 g、西洋參10 g、炮姜3 g、甘草6 g、白花蛇舌草15 g、守宮6 g、枳殼10 g、白英10 g,14付。二診,訴肛門疼痛減輕,食納可。上方加蒼術20 g、佩蘭10 g、茯苓20 g,14付。三診,肛門墜脹、瘙癢好轉。上方去佩蘭、蒼術,加蛇果草15 g,14付。四診,訴腹瀉,肛門偶有疼痛、瘙癢,余癥平穩。上方去守宮、白英,加杏仁10 g、白豆蔻10 g、薏苡仁30 g、茯苓15 g、丹參15 g,14付。五診,患者未訴肛門疼痛、瘙癢、墜脹,可以久坐,未訴明顯不適,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2.2討論直腸癌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近30年來我國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其屬于中醫學“腸積、積聚、癥瘕、腸覃、腸風、臟毒、下痢、鎖肛痔”的范疇。本案患者手術后身體大虛,邪毒趁虛而入,濕熱下注,毒邪結聚不散,而見疼痛、瘙癢、不耐久坐,總以本虛為主,邪實為標。治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方擬半夏瀉心湯加減。以半夏辛熱燥濕、散結消腫;黃連、黃芩苦寒降熱、清腸燥濕;炮姜溫中止痛,而又制連芩之寒涼;配合白花蛇舌草、白英、守宮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清除體內結聚之毒邪;西洋參甘涼益氣、清熱生津補人體之虛,尚可制約半夏、炮姜之辛熱傷陰;枳殼破氣消積,消局部之淤滯;濕熱下注大腸而見大便稀溏,加蒼術、佩蘭、薏仁、茯苓之品芳香化濕、健脾益氣;《婦科明理論》:“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上海常用中草藥》:“蛇果草,主治癌腫,疔瘡,瘰疬。”故加用蛇果草、丹參以增強活血祛瘀、消毒散結之功;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相合,則濕熱可去,邪毒可解,諸癥自去。
3.1病例資料邵某,男,2015年11月9日初診。食管癌放化療后患者,訴進食有梗阻感,胸骨后燒灼不適,伴咽干、咽癢、咽痛、咳嗽,無咳痰咳血,飲食尚可,形體消瘦,大便正常,舌暗紅,苔少,脈細數。診斷為食管癌,陰虛燥熱證。治以滋陰潤燥、解毒散結。(1)方擬沙參麥冬湯化裁,組方:沙參10 g、麥冬10 g、玉竹10 g、川貝6 g、杏仁10 g、桔梗10 g、甘草6 g、蛇六谷30 g、石見穿10 g、石上柏10 g、西洋參6 g、黃芩10 g,14付;(2)守宮粉100 g,每日6 g,分三次服用。二診,仍咽干咽痛,咽癢較前減輕,夜間咳嗽。上方加射干6 g、地龍6 g,14付。三診,口咽干燥減輕。上方加梔子6 g、白茅根60 g,14付。四診,患者訴咳嗽,咳稀痰,余癥平穩。上方去黃芩、西洋參,加紫苑10 g、款冬花10 g、牛蒡子10 g、瓜蔞皮15 g,14付。五診,偶有咳嗽、咳痰,飲食正常,無咽干咽癢等不適。上方7付,以鞏固療效。
3.2討論本病屬于中醫學“噎嗝”范疇[4]。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指出噎膈的病機為“脘管窄隘”。食管癌的基本病機為痰、氣、瘀交阻于食道、胃脘,以致食道狹窄而出現進食梗阻,食道不適。本案患者雖經過放化療治療,但腫瘤之毒仍然留滯不去,毒邪消耗機體正氣,久則表現出人體氣血津液耗傷,以正氣虧虛為主;故應以扶正為主,輔以祛邪之品;治以滋陰潤燥、解毒散結;方擬沙參麥冬湯化裁。方中以沙參、麥冬、玉竹滋陰養血、潤燥生津,補益人體正氣;川貝、桔梗、杏仁潤肺止咳,利咽散結消腫;黃芩清熱瀉火解毒;西洋參益氣養陰,補益元氣;加石見穿、石上柏、蛇六谷活血化瘀、散結消腫,促進局部毒邪消散;久病入絡,加守宮、地龍等蟲類藥增強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四診時患者咽部不適明顯好轉,考慮其咳嗽咳痰,故去黃芩、玉竹、西洋參,加紫苑、冬花、牛蒡子、瓜蔞皮宣肺潤肺、止咳化痰。全方共奏滋陰潤燥、解毒散結、消腫止痛之功。
[1]鄒文斌.中國胃癌發病率及死亡率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4,34(4):408-415
[2]李東垣.脾胃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5
[3]杜念龍,章茜,張介眉.張介眉辨治脾胃病驗案3則[J].遼寧中醫雜志,2016,43(3):612-614
[4]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13
R57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9.033
2011年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編號:國中醫藥人教發[2011]41號)
張介眉,E-mail:zhangjiemei66@163.com
(2016-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