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Ramsay-Hunt綜合征并發腦干腦炎1例
Classic Ramsay Hunt Syndrome Complicated by
Brainstem Encephalitis:A Case Report
李俊娜1,蘭春偉2,栗延偉2,殷闖2,譚軍2
關鍵詞:Ramsay-Hunt綜合征;腦干腦炎;面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作者單位: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2醫院,河南平頂山 467000
2.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河南新鄉 453003
Ramsay-Hunt綜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RHS)又稱帶狀皰疹膝狀神經節綜合征,典型的三聯征即耳痛、耳部皰疹及同側周圍性面癱,近年來文獻報道漸多,但合并腦干腦炎者少有報道,本文報道1例如下。
1病例報告
患者,男,48歲,因“頭暈2周,左耳皰疹伴口眼歪斜10 d”入院。2周前受涼后出現頭暈伴視物旋轉、醉酒樣站立不穩、惡心、嘔吐,呈陣發性,每次持續數十秒,體位變化時即有發作,當地治療效果差。10 d前出現左耳散在皰疹、流液及耳鳴、耳痛,繼之發生左側口眼歪斜、流涎。既往體健。查體:左外耳道及耳廓可見散在結痂皰疹,神經系統陽性體征:雙眼左凝視時有水平眼震,左側周圍性面癱,Romberg征陽性,雙側Babinski征陽性。輔助檢查:頭顱MRI腦實質及MRA未見異常。血常規、肝腎功、血糖、血沉、C反應蛋白、心電圖、胸片均未見異常;總膽固醇6.52 mmol·L-1,低密度膽固醇4.50 mmol·L-1;帶狀皰疹病毒IgG陽性(++)、IgM陰性;入院后第1、25、37天腰穿腦脊液結果分別為:壓力170、145、135 mmoH2O(1 mmoH2O=0.00981 kPa),有核細胞數103×106·L-1、46×106·L-1、21×106·L-1,蛋白511.34 mg·L-1、356.45 mg·L-1、302.03 mg·L-1。診斷:RHS并腦干腦炎。治療:更昔洛韋抗病毒,維生素B1、腺苷鈷胺營養神經、鹽酸川芎嗪改善循環等藥物靜脈應用。治療后患者皰疹消退,頭暈耳鳴耳痛逐步緩解,面癱基本恢復,雙側病理征消失,住院45 d后出院,1月后隨訪未有復發。
2討論
RHS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ter virus,VZV)感染引起的以累及面神經為主的多發性顱神經炎綜合征[1]。VZV病毒具有嗜神經特性,感染機體后可潛伏在多個神經節的神經細胞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激活的VZV沿神經軸突到達神經支配區域,從而引起多組顱神經損害。當病毒通過逆向軸漿運輸時可進入顱內可引起腦實質損害。國內外已先后有RHS合并Ⅲ~Ⅻ對顱神經及腦膜炎、腦炎、小腦、脊髓受累相關病例報道,而有關RHS合并腦干腦炎者則國內僅檢索到1篇報道[2]。
本例患者起病后出現頭暈、左耳持續性耳鳴、雙眼左凝視時水平眼震,提示左位聽神經受累;左側周圍性面癱,提示面神經受損;患者雙側病理征陽性提示錐體束受損,由上所述,定位于左側Ⅶ、Ⅷ對顱神經受損,伴腦干損害。患者發病前有感冒受涼史,腦脊液細胞數及蛋白增高而MRI未見腦實質異常改變,應為非彌漫性炎性損害,診斷考慮為腦干腦炎。患者發病第5天左耳道、耳廓出現皰疹、左耳疼痛及左側周圍性面癱,為典型RHS表現,患者VZV-IgG陽性則從病原學上支持RHS診斷。因此,該病人最終確立診斷RHS并發腦干腦炎。本例患者由于確診之前病程延誤,加之合并腦干腦炎,治療周期相對較長。經確診抗病毒、糖皮質激素及神經營養藥物等治療,其癥狀逐步緩解,腦脊液炎性指標逐步恢復,病理征也逐漸消失,也從治療上驗證了本病的診治。
參考文獻:
[1]Wagner G,Klinge H,Sachse MM.Ramsay Hunt syndrome[J].Dtsch Dermatol Ges,2012,10(4):238-244.
[2]陳麗穎,肖嵐,楊曉蘇.Ramsay-Hunt綜合征繼發腦干腦炎一例[J].中華全科醫學雜志,2013,12(3):235-236.
通信作者:譚軍,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E-mail:tanjun1997@126.com
作者簡介:李俊娜(1981-),女,河南汝州人,主管護師,從事內科護理及心理咨詢工作。
收稿日期:2014-11-16
中圖分類號:R745.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5926/j.cnki.issn1672-688x.2016.01.020
文章編號:1672-688X(2016)01-0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