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傳美錢宏俊劉裕嶺
(1.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農業委員會,江蘇泰州 225500;2.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老年科技協會,江蘇泰州 225500)
·產業論壇·
姜堰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轉型升級建議
丁傳美1錢宏俊1劉裕嶺2
(1.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農業委員會,江蘇泰州 225500;2.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老年科技協會,江蘇泰州 2255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識的增強,蔬菜在人們的食物構成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蔬菜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水平已經成為1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標志。2015年姜堰區蔬菜種植面積達2.27萬hm2次,總產值14.6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40%,蔬菜已成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支柱產業。
據統計,2015年姜堰區蔬菜種植面積達2.27萬hm2次,總產量82.5萬t,設施蔬菜平均667m2產值10000元左右、露地蔬菜3000元左右、草莓和食用菌等超過20000元,全年各類蔬菜產品產銷兩旺,經濟效益顯著,蔬菜產業已成為姜堰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1.1 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產業優勢日趨明顯
姜堰區是傳統的農業大區,通南沙壤土和里下河粘壤土等生態資源優勢明顯,發展茄果瓜豆類蔬菜、水生蔬菜、根莖類蔬菜及傳統特色蔬菜基礎好,前景廣闊,蔬菜產業已成為姜堰區種植業的主導產業。全區堅持以優質、安全、高效為重點,立足良種推廣,將傳統特色品種與國內外名特優新品種相結合,實現良種覆蓋率95%;立足資源優勢,發展地方特色菜,不斷擴大高效設施精品蔬菜的種植比例,實現精細品種比重占80%以上;立足產品銷售,實行鮮品上市與加工產品相結合。全區先后引進48家“三資”企業進入蔬菜行業,建立蔬菜專業合作組織或家庭農場100多家,創辦蔬菜加工企業15家,姜堰區現已發展成為全國百強蔬菜種植縣(區)、全國十強無公害示范縣(區),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發展設施蔬菜先進縣(區)。
1.2 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區域化種植初具雛形
姜堰區嚴格按照科學規劃、區域布局、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地理、生態資源優勢,發展沈馬線、農溱線、溱湖大道3條產業帶,建設華港2000hm2特色蔬菜、里下河地區3333.33hm2以菱角為主的水生蔬菜、城郊3333.33hm2葉菜類蔬菜、通南地區5333.33hm2瓜果和根莖類蔬菜、橋頭666.67hm2食用菌產品五大規模生產基地,并已逐步實現生產標準化、區域化、規模化、優質化和專業化。同時,因地制宜在“特”字上做文章,建設特色基地、發展特色產品、培育特色產業,以特色爭市場、以特色創效益。2015年全區主導品種葉菜類蔬菜種植面積4000hm2以上、茄果類蔬菜3333.33hm2以上、瓜類蔬菜3333.33hm2以上、豆類蔬菜2666.67hm2以上、根莖類蔬菜2666.67hm2以上、水生蔬菜3333.33hm2以上、蔥蒜類1333.33hm2左右、食用菌等其它類1333.33hm2左右。港口紫茄、韭菜、湯罐芋和青皮香瓜,太宇五葉香絲瓜和白蘿卜,河橫西瓜,西查番茄,溱潼四角菱,中藝園精品蔬菜,天仙醉草莓,通南香荷芋,蘇福香菇,青青山谷蘑菇等農產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市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已初步形成以主導品種區域布局為主的規模生產基地。
1.3 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提高產品質量是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核心。蔬菜產品質量包括產品的品質質量(外觀、口感、營養、耐貯性等)和食用安全性(安全質量),兩者不可偏廢,缺一不可。近年來,姜堰區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把推進蔬菜標準化生產放在首位,蔬菜產品的品質質量和安全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全區經農業部認定的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7133.33hm2、綠色食品基地2333.3hm2,申報省級以上各類無公害農產品120個、綠色食品18個,制定江蘇省和地方各類生產技術規程26個,注冊商標31個,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先進縣(區),2016年8月通過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區)驗收。
為確保蔬菜產品優質安全,姜堰區重點推廣了六大技術。(1)不斷引進國內外名特優新品種,重點加強耐低溫弱光、優質高產高抗、耐貯運品種的引進與示范推廣;(2)優質安全、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重點推廣“三膜一網一簾”覆蓋、嫁接換根、電熱線加溫育苗、穴盤基質育苗、立體間套種、夏秋季“一膜兩網”遮陽避雨控蟲栽培等技術;(3)新型材料使用技術,重點推廣高光能流滴消霧膜使用、膜下滴灌、無紡布覆蓋、果實套袋、防蟲網覆蓋等技術;(4)綠色生態綜防技術,重點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推廣農業防治、生物防治技術,推廣生物農藥、植物農藥等高效低毒農藥及煙霧劑、粉塵劑的使用技術;(5)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推廣清潔高效有機肥、生物肥、專用復合肥的使用,控制氮肥使用量,實行水肥一體化和輪作換茬,調控連作障礙;(6)全程質量安全可追溯技術,選擇綜合環境優良的生產基地,嚴格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進行操作,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加強產品上市前的安全檢測等。
2.1 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弱
姜堰區蔬菜生產多為個體分散種植,基礎設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弱,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突出;由于土地分散,生產組織化程度低,政府宏觀調控很難落實到蔬菜的種植品種及面積,蔬菜產品種植計劃性不強,面積變動大,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蔬菜產量、品質損失大,易造成菜價波動。
2.2 蔬菜產品收獲后加工處理技術落后
目前姜堰區蔬菜產品利用形態多為生鮮狀態,蔬菜產品收獲后基本不處理或處理簡單,貯藏保鮮技術和加工技術落后,產后處理鏈尚未完全形成或很不規范,收獲、運輸過程損產降質嚴重。據統計,姜堰區每年在田頭和流通過程中蔬菜損失率占總產量的25%。目前全區以蔬菜產品為主的加工企業雖有10多家,但大多生產規模小、加工能力弱、加工層次低,龍頭企業偏少且帶動力不強,競爭力強的加工蔬菜品牌少,知名度低。
2.3 質量安全監管難到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而菜農傳統種植方式根深蒂固,往往只追求產量,忽視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中隨意、圖方便的現象時有發生,主管部門對千家萬戶分散的種植地很難全面監管到位,蔬菜產品優質優價的市場銷售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致使所產蔬菜產品質量檔次不高,無公害、綠色的蔬菜產品比重相對較低。
3.1 發展特色蔬菜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合理搭配種植品種,在產品上實現差異化。在茬口布局安排上實行多樣化,錯開播種期,實現同一上市期的產品種類多樣化和同種類產品的不同上市期。只有細分市場、合理定位、實現差異化,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按照國內外大市場需求,生產具有當地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適于當地自然條件,高附加值的特色蔬菜產品,以市場為導向,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和品牌優勢,使特色蔬菜產業逐步成為具有區域特點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并不斷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3.2 面向國內外大市場,注重加工增值
入世后,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對勞動密集型的蔬菜產業是利大于弊,機遇與挑戰并存。姜堰區蔬菜產業已進入依托“資金+技術”推動發展的新階段,如何搶抓機遇、爭創優勢、迎接挑戰,使姜堰區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要全方位開拓國內外市場,借助政府出臺的各種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外資創建蔬菜科技示范園區,解決科技示范園資金短缺的現狀。引進國外的優良新品種、新技術等,提高科技示范園區的科研、成果轉化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同時加快對現有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工藝,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選擇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龍頭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在基地建設、原料采購、設備引進、信貸資金、產品出口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扶持。龍頭企業要運用市場經濟運作方式,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通過兼并、聯合等形式,做大做強,同時龍頭企業要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積極探索合理的利益聯動機制,在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增強出口能力的同時,更好地帶動周邊農民致富和區域經濟發展。注重產品的商品注冊,建立品牌,實行品牌銷售,擴大市場影響力,提高經濟效益。
3.3 突出科技服務,促進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要采取各項有效措施解決蔬菜產銷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促進蔬菜產業持續健康地發展。(1)通過采取技術培訓、專題講座、贈閱資料、現場指導、觀摩考察等多種方式,全面提高菜農科學種菜的技能,增強其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理清增加基礎設施和新材料投入與提高產量、提升品質、增加收入的關系;(2)農技推廣部門、龍頭企業和蔬菜科技園區要加強與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開展新型園藝機械、設施棚室溫光濕及連作障礙調控、病蟲草綠色生態綜合防控、測土配方施肥及水肥一體化、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產品貯藏保鮮和粗精加工等多方面的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實現省工節本、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產量、提升質量、增加收益的目標;(3)政府應出臺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在通過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的基礎上,積極實施有機認證、地理標志認證和商標注冊,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增加有機、特色、品牌蔬菜等高質高價產品的比例;(4)借助新聞媒體和通過舉辦農產品現場展銷等活動,大力宣傳、推介地方特色蔬菜產品,不斷提升其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
聯系電話:0523-8880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