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龍 張立 王小輝 葛來安
(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4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省中醫院 南昌 330006)
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藥研究初探
張濤龍1張立1王小輝1葛來安2#
(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4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省中醫院 南昌 330006)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病因病機;辨證論治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腸道功能紊亂疾病,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腸道功能紊亂,與排便或排便習慣性改變相關的腹痛,并伴有不正常的排便及腹脹癥狀。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西醫治療主要以解痙藥、止瀉藥、瀉藥、抗抑郁藥、腸道微生態制劑配合心理和行為療法為主,療效不甚理想,且易反復,影響生活質量。中醫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擁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本文就近年來中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進展進行了綜述。現報告如下:
本病屬于中醫的“腹痛、泄瀉、便秘”范疇。國家標準《中國臨床診療術語》中明確IBS病名為“腸郁”。該病多因情志失調、感受外邪、調養不當、飲食不節、稟賦不足等所致。李彥哲[1]認為本病以濕為中心,肝氣郁結貫穿始終,氣機失調為此病之標,脾腎陽虛為此病之本,肝郁、脾虛、腎陽不足為IBS的主要病機。李培[2]根據多年臨床實踐經驗認為,肝郁脾虛,氣機升降失調,大腸傳導失司是本病發病的關鍵病機,同時強調肺腎與本病的關系。王景秀等[3]則主張從肺論治IBS,認為肺主一身之氣,與大腸相表里,肺的宣發肅降會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一身之氣機不調則致腹痛、腹部不適,且肺在志為悲(憂),情志失調是IBS的主要病因之一,腸腑氣機失調、傳導功能失司而成IBS。王立恒[4]則認為IBS與心密切相關,治療IBS應重視調養心神。張振中[5]認為IBS病程久,發復發作,故脾胃必虛,脾虛日久生濕,發病多與情緒有關,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情志,肝郁氣滯,肝郁脾虛,氣滯濕阻是本病的基本和主要病機。
劉占彥等[6]將本病分為五型施治:(1)肝氣郁滯型,治以疏肝解郁,方用六磨湯加減;(2)肝郁脾虛型,治以調和肝脾止瀉,方用痛瀉藥方加減;(3)脾虛濕盛型,治以健脾除濕止瀉,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4)脾胃陽虛型,治以溫補脾腎,厚腸止瀉,方用四神丸加減;(5)陽明熱結型,治以養陰除熱,潤腸通便,方用增液承氣湯加減。李培[2]認為治療本病應以“六腑以通為補”為總則,并將其分為四型論治:(1)脾胃虛弱型,方用七味白術散加味;(2)肝郁脾虛型,方選四逆散加味;(3)脾胃濕熱型,方選甘露消毒丹加味;(4)脾腎陽虛型,以腹瀉為主者方選四神丸合五苓散加味,以便秘為主者方選四逆散合濟川煎加味。冀萍等[7]將本病辨證分為三型:(1)肝郁脾虛型,治以抑肝扶脾,方用痛瀉藥方加減;(2)脾胃虛弱型,治以健脾益胃,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3)腎陽虛衰型,治以溫腎健脾、固澀止瀉,方選四神丸加味。肖艷輝[8]則將本病分為八型論治:(1)肝氣乘脾型,治以抑肝扶脾,調和氣機,以痛瀉要方為代表;(2)脾胃虛弱型,治以健脾益氣,和胃滲濕,以參苓白術散為代表;(3)脾腎陽虛型,治以溫補脾腎,固澀止瀉,以附子理中湯、四神丸為代表;(4)肝郁氣滯型,治以順氣行滯,降逆通便,以六磨湯、柴胡疏肝飲為代表;(5)肝脾不和寒熱夾雜型,治以泄木安土,寒熱同調,以烏梅丸為代表;(6)脾胃陰虛型,治以養陰潤便,以麻仁丸、增液湯為代表;(7)濕濁困脾型,治以健脾和胃燥濕,以胃苓湯、二陳湯為代表;(8)瘀阻腸絡型,治以化淤通絡,和營止痛,以少腹逐淤湯為代表。范春琦[9]依據臨床上痛和瀉的前后關系將腹瀉型IBS分為三型:(1)瀉前腹痛,辨證為肝氣郁滯,橫逆侵犯脾胃證,治以疏肝理氣,健運脾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加減;(2)瀉中腹痛,辨證為飲食停滯,氣機不暢,治以消食導滯,調暢氣機,方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加減;(3)瀉后腹痛,辨證為脾胃虛弱,肝氣郁滯,治以溫補脾胃,疏肝祛風,方用痛瀉要方、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加減。
左振素[10]認為本病早期多屬于肝郁脾虛,后期累及腎,表現為脾腎陽虛,故治療以疏肝健脾、溫腎健脾、化濕止瀉為法,尤以疏肝健脾為主,主用痛瀉要方加減,每獲捷效。曾勇等[11]認為本病以中虛為本,濕阻氣機為標,多因內傷飲食或情志不暢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健,遂生寒濕,濕熱或寒郁久化熱,寒熱錯雜,主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本病,療效較好。沈文[12]運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炒白術、茯苓、白扁豆、生山藥、生薏苡仁、蓮子、淡吳茱萸、五味子、炙甘草、蒼術,腹脹明顯加白芍、肉桂、防風,濕熱者加黃柏,腎虛者加補骨脂、肉豆蔻)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3例,結果顯效24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9%。張曉彬[13]將86例腹瀉型IBS門診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口服谷維素、雙歧桿菌和復方地芬諾酯治療;觀察組用自擬痛瀉要方(炒白術、白芍、防風、陳皮、炒升麻、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肉豆蔻、藿香、厚樸、半夏、茯苓、生姜、紅棗)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46.51%,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100.00%,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李建華等[14]認為痛、瀉產生的基礎是脾虛,肝郁則是致病的關鍵,久病累及于腎,并運用升陽除濕湯(炒蒼術、陳皮、防風、茯苓、麩炒白術、升麻、柴胡、羌活、白芍、甘草、豬苓、澤瀉、炒麥芽、炒谷芽、白蔻仁)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苑靜[15]將腹瀉型IBS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用資生湯加減(山藥、茯苓、黨參、白術、焦山楂、神曲、炒麥芽、木香、砂仁、陳皮、澤瀉、甘草),對照組用蒙脫石散,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2.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5.0%。余秋煥[16]運用益氣養陰湯治療老年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62例,治療組服用益氣養陰湯,對照組口服谷維素、維生素B1、乳果糖,治療期間兩組均忌食辛辣煙酒,多吃富含纖維素食物,適當運動,定時排便,結果治療組治愈30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8.7%;對照組治愈10例,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25例,總有效率56.9%。譚海川[17]以健脾疏肝的中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95例,其中治療組56例,采用自擬中藥方治療,藥物組成:防風、白術、蒼術、白芍、陳皮、甘草、車前子(包煎)、蓮子、淮山。對照組39例,口服鹽酸洛哌丁胺,均治療6個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9%,對照組總有效率74.4%。
張應剛等[18]將IBS患者隨機分兩組,其中西醫治療對照組30例,予以西藥匹維溴銨50 mg/次,3次/d,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3粒/次,2次/d,谷維素30 mg/次,2次/d;中西醫結合治療組36例,在上述西藥治療的基礎上予以中藥自擬方(黨參、炒白術、炒防風、炒白芍、陳皮、柴胡、枳殼、山藥、炒薏苡仁、茯苓、炙甘草),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高于西醫對照治療組總有效率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李潤楠等[19]運用樞機散(柴胡、半夏、黃芩、陳皮、炒升麻、防風、蟬蛻、白芍、炙甘草)敷臍,配合身心療法治療,臨床療效滿意。毛志龍[20]將98例便秘型IBS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單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陳皮、枳売、川芎、香附、郁金、黨參、白術、檳榔、紫蘇梗、火麻仁、酸棗仁、炙甘草)治療,治療組用加味柴胡疏肝散聯合穴位貼劑(木香、厚樸、延胡索、桃仁制成粉末,加適量蜂蜜調制而成)貼敷神闕穴、天樞、中脘及雙側足三里治療,2周為1個療程,均連續治療2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3.7%,高于對照組的6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腸易激綜合癥病程長,病情纏綿,易復發,治療難度較大,西醫在其發病機制方面探索尚未明了,缺乏特效的治療,中醫采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治療原則,在緩解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優勢,但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和辨證分型。我們相信,隨著信息技術及中醫的發展,中醫藥在該病上的治療上一定能取得長足的發展。
[1]李彥哲.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辨證論治[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5,3(7):50-52
[2]樊斗霜,馬蘭,唐軍偉.李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經驗[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32):137-138
[3]王景秀,林平.腸易激綜合征從肺論治淺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1):9-17
[4]王立恒.中醫治療腸易激綜合癥應重視調養心神[A].2010廣東省中醫、中西醫結合脾胃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
[5]魚濤.張振中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經驗[J].陜西中醫,2012,33(10):1379-1381
[6]劉占彥,檀森.腸易激綜合癥的中醫辨證治療[A].2010年中國杭州國際便秘專題學術論壇[C].2010
[7]冀萍,鄧美玲,蔣加明.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治療[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6):67-68
[8]肖艷輝.中醫治療腸道易激綜合征[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6):102-103
[9]劉存勇.范春琦治療腹痛而瀉經驗總結[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5,43(5):86-88
[10]莊步輝,周明愛.中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經驗[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4):27-28
[11]曾勇,練雄珍,林樂泓.半夏瀉心湯治療腸易激惹綜合征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9):127-128
[12]沈文.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3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5):52-53
[13]張曉彬.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治療臨床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20):2681-2682
[14]李建華,王德俊,張曉雪.升陽除濕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惹綜合征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2014,29(1):55-57
[15]苑靜.資生湯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0,7(8):77
[16]余秋煥.益氣養陰湯治療老年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62例[J].光明中醫,2014,29(11):2327-2328
[17]譚海川.健脾疏肝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95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6):32-33
[18]張應剛,郭營.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66例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1):137-138
[19]李潤楠,王紹臣,高午,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治療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1):163
[20]毛志龍.加味柴胡疏肝散聯合穴位貼敷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分析[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7):658-660
R574.4
A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8.049
2016-15-19)
#通訊作者:葛來安,E-mail:139709987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