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剛剛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提起嚴冬時節最溫馨的時光,許多人會想到與親友聚在熱騰騰的火鍋前共享美味。火鍋在我國歷史悠久,最早記載可上溯到1700多年前左思的《三都賦》,因此稱中國為火鍋鼻祖毫不為過。但有趣的是,我們發明的火鍋吃法并非全球獨創,歐洲人也有自己的火鍋,只是不叫“Hot Pot”,而叫“Fondue”(芝士火鍋)。
Fondue在法語中是“融化”的意思,代表鍋底料以融化的芝士為主。該配方起源于16世紀,在1699年蘇黎世出版的一本書中被稱為“K?ss mit Wein zu kochen”(將芝士與葡萄酒一起烹飪)。到19世紀末,人們把雞蛋加入芝士調制成類似于蛋奶酥的半固體,加熱后用面包蘸著吃。還有人在底料中添加了奶油和松露菌,發明了瑞士傳統菜肴拉可雷特芝士。芝士火鍋的出現大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
從1875年開始,人們從配方中逐漸去掉了雞蛋。1905年玉米淀粉的引入令瑞士人將芝士調料的口感制作得更加濃郁順滑。盡管芝士火鍋融現代與古典、城市與鄉村元素于一體,但在當時它卻是不折不扣的小資菜肴,因為用于鍋底料的格魯耶爾芝士屬于出口產品,普通人家是消費不起的。
芝士火鍋正式成為瑞士大眾菜還要歸功于瑞士芝士聯盟(Swiss Cheese Union)始于1930年的商業推廣,其廣告稱芝士火鍋為“瑞士精神防衛”(spiritual defense of Switzerland)。二戰以后,芝士聯盟繼續向全國軍隊及各機構贈送大量火鍋餐具,將芝士火鍋推舉為瑞士的飲食文化代表。那時最流行的一句標語是:“芝士火鍋可以給人帶來好心情”(La fondue crée la bonne humeur)。
芝士火鍋于20世紀50年代踏入美國領土。一位名叫康拉德·艾格里(Konrad Egli)的瑞士商人于1956年在他命名為“瑞士人家”(Chalet Suisse)的餐廳里推出牛肉火鍋。牛肉火鍋與我國傳統火鍋有些類似,鍋底料由牛肉湯和雞湯組成,燒開后可涮制各種肉類。十年后為了促銷瑞士三角巧克力(Toblerone),康拉德又推出自創的巧克力火鍋,將切成小塊的草莓、香蕉和棉花糖蘸著融化的熱巧克力幕斯送入口中,光是想一想就饞涎欲滴。正如康拉德預期,巧克力火鍋一面世,便深受廣大食客喜愛。
目前美國最大的芝士火鍋餐廳要屬1975年創建于佛羅里達州“熔爐”(The Melting Pot),近200家連鎖店遍及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菜單不僅包括經典鍋底料,而且提供十幾種原料供顧客自己搭配。胃口好的顧客還可以點全套服務(4 Course Experience)——第一道芝士火鍋,第二道沙拉,第三道牛肉火鍋,最后一道巧克力火鍋——保證吃到扶墻出為止。
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芝士火鍋從法國美食家布里亞-薩瓦朗(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口中的“nothing other than scrambled eggs with cheese”(除炒雞蛋和芝士外別無其他),演變為花樣繁多的全球性美味。現在國內也有芝士火鍋餐廳,吃慣了傳統火鍋,偶爾嘗一嘗異國口味,也別有一番情趣。有時候盡管不同風俗相隔萬里,卻擁有著相似相通之處,這是否可以稱為文化間的因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