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技師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1000多萬家,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融資問題是困擾著中小企業經營者日常經營的主要難題。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貸款期限均很短,一般的情況下不超過一年,這些貸款只能用于彌補企業在現階段運營過程中的資金不足,而中小企業需要長期的資金很難得到滿足。銀行因要求自身利潤最大化,一般不會提供長期貸款。
在信貸關系中,每一戶企業都可能隨時全面了解和掌握銀行的信貸政策、信貸制度、信貸監管等信息,而銀行卻不可能擁有和掌握每個信貸企業的全部信息,這就形成了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
雖然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已逐步建立和形成規模,但是目前我國的擔保機制還不是十分的完善,制度存在相應的缺陷,擔保管理機構的管理相對分散,資金的補償和風險的分散相對缺乏,擔保法規和信用制度不完善。
根據中國中小企業金融制度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一般包括:貸款利息、擔保費用、風險保證金利息等。除去上述融資成本,中小企業實際得到的貸款只有本金的80%。以1年期貸款為例,中小企業實際支付的利息約高出銀行貸款率的40%以上。另一方面,由于正規融資渠道的狹窄和阻塞,使許多中小企業為求發展不得不從民間高利借貸。
1.1 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方面
一般中小企業缺乏財務管理方面的人才,導致企業財務管理混亂,會計信息失真,數據缺乏真實性、客觀性,虛賬假賬普遍存在,并且成為行業的潛規則,導致大多數銀行不愿給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1.2 中小企業自身實力不足,抵抗風險和市場變化的能力不強
中小企業在面臨市場出現變化和宏觀經濟發生震蕩的條件下,不能抵抗這些風險。
1.3 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大
一方面,在用人機制上,一般的中小企業都具有明顯的家族特色,另一方面,在資產運營方面,中小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自身所擁有的資產有限,并且技術設備過度使用,都嚴重影響了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1.4 中小企業不能提供有效的信貸保證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自有規模有限、經營狀況差、信用水平低、貸款償還違約率高、倒閉率高等問題,因此中小企業不能提供有效的信貸保證。
2.1 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法律、法規因素
一方面,我國目前缺乏一套統一的中小企業服務管理機構;另一方面,針對不同企業融資的區別對待,政府為了搞活企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針政策。
2.2 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
對商業銀行而言,中小企業每筆貸款要求的數額不大,必然會導致銀行的貸款單位的操作成本上升,而銀行出于利潤最大化自然會選擇對中小企業少貸或不貸款的措施,加上中小企業貸款運作成本高,因此金融機構對此類貸款利率定價較高。
2.3 缺乏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機構
目前在我國擁有的信用擔保平臺建設緩慢,行業發展不健全,具有擔保資格和業務的企業較少,中小企業的信譽擔保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2.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重要原因
在我國,政府重點扶持大企業,國家對中小企業資本市場沒有有效的扶持政策,使得中小企業從資本市場融資幾乎不可能。
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小企業法律體系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保證,是中小企業長久發展的前提,是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依據。盡快制定《中小企業擔保法》、《中小企業的融資法》等法律。
要想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中小企業的信用問題,中小企業需要從以下幾點做起:第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級;第二,加強企業信用文化建設;第三,對企業的財務人員進行重點培訓信用意識,以防出現虛賬假賬的情況。
其次,中小企業需要盡量避免近親繁殖這種現象的出現。
然后,中小企業應該拓展多種融資渠道。
最后,中小企業應該加強與發展企業的合作。
銀行需要降低貸款的門檻,千方百計的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短缺、擔保難等問題。此外,銀行還需要拿出一部分的資金專門扶持中小企業。
政府應該盡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此外,政府還應該支持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一方面,政府應該支持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和產品創新,撥出一定款項以供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政府應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打開方便之門。政府應該為中小企業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優惠,比方在稅收方面適當的放寬要求,在出口方面放寬政策。
總之,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是由企業本身、金融機構、政府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不能僅僅歸結為其中的一個方面。因此,就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通過對各種因素的分析找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正確途徑。這就需要企業本身、金融機構、政府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問題,構建長效的機制,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