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茹
(四川民族學院旅游環生系,四川 康定 626001)
?
建設生態農業發展循環經濟
陳安茹
(四川民族學院旅游環生系,四川 康定 626001)
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以改善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選取典型的生態資源富集但生態環境脆弱、經濟貧窮落后而發展潛力巨大的民族地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為研究對象,根據具體現狀和實際情況,理論聯系實際地探索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生態資源、改善當地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甘孜州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設計及建設思路。
甘孜州;循環經濟;生態農業
位于四川省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個地理位置獨特的民族地區,也是全中國建國以來成立的第一個民族自治州。其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全州總面積153870km2,約占四川省總面積的1/3,同時也是我國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山峰高聳、河谷幽深,大雪山和沙魯里山縱貫全境,廣闊的面積和復雜的地貌,形成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州內土地肥沃,成為重要的農業區和經濟林木區,為發展農、林、牧及副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據初步估算,全州水資源年經流量為641.8億m3,水力發電的蘊藏量約3700萬KW,而今水利利用僅為年經流量的0.4%,水力資源開發僅占0.06%。開發利用水資源造福當地人民,潛力巨大。珍稀的特產動物、藥用植物和名貴藥材較多,都被評為全國上等。從豐富的礦產資源、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來講,甘孜州可以說是一塊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州內還有眾多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蜀山之巔”的貢嘎山、貢嘎冰川、瀘定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康定跑馬山和木格措、瀘定鐵索橋等,都是已開發的著名風景旅游區,除此之外,州內還有許多縣、鄉鎮,尤其是不少村寨留存了許多古老的石砌碉樓,展示著古代藏羌人的遷徙和流向,藏族文化古城德格印經院,擁有比較豐富和完整的藏文書版。甘孜州還是個以藏族為主體,藏、漢、彝、羌、回等22個民族的聚居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甘孜州德格與西藏拉薩、甘南夏河并稱為藏區的三大古文化中心,是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樸厚重的民俗風情、流派紛呈的藏戲、風格各異的鍋莊、弦子和踢踏舞蹈,獨樹一幟的藏族繪畫和雕塑,神奇奧妙的藏傳佛教等,為甘孜州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也被世界人民所關注。此外,甘孜州植物資源豐富,以農牧業生產為主。據2015年統計,全州糧食年產量242182t,油菜籽年產量創新高達到12617t,蔬菜年產量達到209291t。全州藥用植物約1580種,占全省40%,已通過鑒定的約830種,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的優勢,年收購量可達300萬kg。而當地出產的川貝、蟲草、天麻、大黃、秦艽、羌活、黃芪、黨參、當歸、大黃、川赤芍、雪蓮花、半夏等中藥材,早已享譽中外,非常暢銷,名貴特產麝香和鹿茸更是品質優良。
而近年來,我國的資源消耗高、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一直存在,并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淡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環境壓力也日益增大。發展中的甘孜州經歷著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是資源的巨大浪費和對環境的極大破壞,“建設節約型社會”應運而生,其中所提出的發展循環經濟,正是使甘孜州擺脫目前經濟發展模式困境的最好途徑。州委、州政府也經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逐步總結出了一個以開發自然資源為主的經濟發展思路,并提出“資源開發型”經濟發展戰略暨“農牧穩州、旅游興州、電礦富州、科教強州、文化揚州”。
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從最廣泛的范圍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從整體上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系和規律,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簡言之,生態經濟就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它要求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托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所強調的就是要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而循環經濟更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倡導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從根本上消解了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自從本世紀初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發達國家已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循環經濟作為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一種先進的模型選擇,正越來越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眾所周知,從一種線型的發展模式(即單向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向網絡式的多重環圈發展模式(即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環)進化,在發展理念上是一次革命性變革,實施起來其難度相當之巨大。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政府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效手段。
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以來,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得到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政府工作重點。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河北、廣東、內蒙、寧夏等省市區還召開了全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會議,對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全國多數地區研究制定了節約能源條例、清潔生產審核實施辦法等循環經濟相關法規,并積極落實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安徽、山東、重慶等16個省市還出臺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實施意見、綱要、條例或政府決定。而我州也做了大量工作和具體安排,比如在甘委辦[20156]25號文件《甘孜州100萬畝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和100萬畝特色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中詳細提出全州要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高原現代特色生態農牧業,打造出全州東部環貢嘎現代農業經濟圈、北部生態農業產業帶、南部特色農業走廊“一圈一帶一走廊”的產業布局??梢娧h經濟發展工作在全國各地已經形成了蓬勃發展的熱潮。
盡管我們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積極發展,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發展循環經濟在全國還處于起步階段,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不強,法律法規不健全,體制機制不完善,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按照全國、全州的整體部署安排,無論是第一、第二還是第三產業的發展,都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客觀科學、事實就是的態度,深入分析我州農業經濟發展的外部機遇和自身優勢,抓住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契機,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農業資源優勢,打造以”農林牧業、旅游業、能源業“為核心支柱產業,優勢礦產冶金業為補充、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體系為輔助的差異化地區經濟發展結構體系,力爭把我州建設成為全國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第一州。
[1]陸建新.生態能源開發——四川甘孜州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石[J].上海農業科技,2005(6):98-99.
[2]甘孜州地方志辦公室.甘孜州年鑒[z].2011,10,8.
[3]陳潔.西部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研究 [D].重慶:西南農業大學,2004,05.15 .
[4]譚立勤.四川省甘孜州生態經濟持續發展初論[J].經濟地理,2001(2):155-158,176.
[5]曹旭.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區域效果分析[D].沈陽:遼寧大學,2011,06.01.
[6]霍艷麗.生態經濟建設: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選擇[J].企業經濟,2011,10:63-66.
[7]陳鷹.淺論“十二五”期間甘孜州經濟發展戰略[J].特區經濟,2011,02:200-202.
[8]段毅君.甘孜州南部經濟圈發展戰略研究[J].四川民院學報,2011,02(1):60-66.
[9]陳立萌.民族地區發展循環農業初探——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 2012(8):12-15.
[10]陳忠義.試論甘孜州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契合定位和現實路徑[J].現代農業科技,2015,12(6):66-70.
[11]甘孜州州委辦公室.甘孜州100萬畝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和100萬畝特色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z].2016,3.
2016-05-29
四川省教育廳2016年自科項目“四川大渡河流域果用仙人掌的商品化處理研究”。
陳安茹(1979-),女,講師,主要從事農學、園藝方面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