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印 高軍/本刊記者
近日,為強化食用植物油生產監管工作,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發了《關于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通過指導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以實現產品可溯源,安全可追蹤。究竟食用植物油的安全追溯能否實現?實現了又是否具有意義?目前我國的食品監管思路是否存在著誤區?恐怕是當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意見》中指出,生產企業要對食用植物油的物料來源、加工過程和產品去向、數量等信息如實記錄,確保所有環節可有效追溯。某業內資深人士對此表示懷疑,他認為追溯食用植物油的物料來源并不太容易。“以豬為例,若要從源頭追溯,每頭豬都可以在耳朵上打環,在身上編號,一直可以追溯到最后在哪個超市賣,這是能操作和實現的。但是花生油若要追溯物料來源,是哪個農戶種的花生,可能就比較困難。農戶的花生拿到集市上去賣,不可能每個花生上都編碼,這就如同在一碗米飯中追溯其中一粒米是誰種的,是一個道理。”該業內人士說道。
“如今糧油作物除了新疆、東北個別地區外,幾乎都是散戶種植。因為散戶的個體差異,追溯食用植物油物料來源很難,就我國現階段食品安全追溯系統來看,追溯只要能到企業就夠了。”該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市面上沒有零打的食用油,桶裝食用植物油包裝上都標有生產廠家,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根據商標就可以找到廠家問責,若是該廠家生產的,那就按規定承擔責任。該業內人士接著說,就算大費周章建立起食用植物油安全追溯體系,原料也必須是經過檢驗合格才可以生產的,那一味地追求可以追溯到產品生產農戶、甚至地塊的信息又有何意義,而且這也并不是消費最需要的信息。“這個道理就如同警察抓到一個小偷,警察還要追溯小偷是誰生的,哪年出生的,在哪個學校上學,老師是誰嗎?追溯這些沒有意義,他是小偷抓他就行了。”
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建立食用植物油可追溯體系不僅很難,而且經濟成本和行政成本極高。據了解,追溯單元越小,追溯就越準確,追溯的成本也就越高,特別是信息化追溯平臺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目前我國食品行業80%以上都是中小型食品企業還有大量的小作坊,很多企業規模小、效益低,根本無力承擔。”對于原料的生產者,該業內人士接著舉例:“由于散戶的情況不同,比如一個農戶養幾頭奶牛,或者一個80 歲還帶著留守兒童的孤寡老人就養了兩頭豬,為了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要給豬耳朵上打環、做基因檢測、拍照記錄、建立電子檔案等,這些都是需要極高成本的,讓農戶花那么多錢去建一個信息化追溯系統根本不現實。”
該業內人士認為,指導建立食用植物油的安全追溯體系,從更深層角度來看也折射出目前我國食品監管思路上仍然存在著誤區,尚未明確究竟生產是企業行為還是政府行為。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章第四條就有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和公眾負責,保證食品安全,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該業內人士說道:“所有的產品生產企業有義務生產安全合格的產品,而不是政府的義務,我們已經高喊企業是第一責任人,卻在行動上還由政府為其背書。”
“目前我國的監管部門還在主要扮演‘保姆’或‘老師’的角色,沒有轉變理念和方式,還在給企業出規則、約束和限制,告訴他怎么做好人,管了許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既然管了,政府自然也就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和風險,出了事消費者當然找政府。”業內人士感嘆道:“要知道,這些都不是監管者該有的行為,政府不是老師,老師是教導、告訴你學習方法(質量管理方法)。但是政府的行為應是監督市場,是讓生產經營者自己擔負起第一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