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擴軍/新疆烏魯木齊市動物疾病控制與診斷中心成進/新疆畜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
?
H9亞型禽流感的危害與防控
蔡擴軍/新疆烏魯木齊市動物疾病控制與診斷中心
成進/新疆畜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指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家禽、野鳥和部分哺乳動物發病的人獸共患傳染病。根據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不同,可將禽流感分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不僅會給養禽業帶來災難性的破壞,而且對公共健康也構成了嚴重威脅,已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雖然,H9亞型禽流感引發家禽的致死率不如高致病性禽流感,但造成的經濟損失并不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同時具有重大的公共衛生學意義。鑒于此,本文從幾方面闡述了H9亞型禽流感的危害和防控,以提高廣大同行對低致病性禽流感的認識,以期控制其蔓延和流行。
A型禽流感病毒屬于正粘病毒科中的負鏈分節段的RNA病毒。A型流感病毒有8個不同的基因片段,編碼10種不同的蛋白。不同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有不同的抗原性,已知有16種特異性HA(H1-H16)和9種特異性NA(N1-N9),不同的HA和NA之間可以形成多種亞型的禽流感病毒。由于禽流感病毒基因組的易變性,是禽流感病毒在抗原性、致病性及生物學特性上存在不同的差異。
流感病毒對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均敏感。常用消毒藥容易將其殺滅,福爾馬林、β-丙內酯可滅活病毒,但不損害其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活性。病毒對熱比較敏感,65℃~70℃加熱數分鐘即喪失活性。病毒對低溫抵抗力較強,在有甘油保護的情況下可保持活力一年以上。在糞便、污水等有機物保護下,病毒對消毒劑的抵抗力加強。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冬春季和氣溫驟冷驟熱的季節多發。病毒在禽類的呼吸道和腸道內繁殖,可從呼吸道、結膜和糞便中排出,糞便中排出的病毒量大。遷徙性水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貯存者和傳播者。被感染禽群的糞便、飼料、水、設備、籠具、衣物、運輸車輛和哺乳動物、昆蟲等,都可傳播疾病。目前臨床上很難觀察到禽群H9亞型禽流感單純感染,在臨床見到更多的是與其它病原體的混合或繼發感染,如與大腸桿菌、雞毒支原體、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的混合感染,從而造成較高的死亡率,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自1992年首次從廣東臨床病雞體內分離到H9亞型禽流感病毒以來,目前絕大部分省市都有H9亞型禽流感的流行,且檢出陽性率有不斷增高的趨勢,且存在高抗體下帶毒現象。近年來,H9N2亞型禽流感的流行在我國較為普遍,肉雞呈現感染日齡較早、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傳播速度較快、有些免疫禽群也發病,個別毒株對哺乳動物的致病性增強等特點。H9主要是對產蛋率、料肉比和死亡淘汰率等生產性能有較大的影響,而且混合感染比較普遍和嚴重。
多數肉雞群病初有輕微呼吸道癥狀,表現呼嚕、咳嗽,或有怪叫聲,病禽外觀羽毛松亂,流淚、身體卷曲、部分出現腸道癥狀。產蛋雞多發生在產蛋初期或產蛋高峰期,病雞只限呼吸道啰音、打噴嚏和呼吸困難,3 d后雞群癥狀逐漸加重,群體雞發熱,精神萎靡,雞閉目、呆立或趴臥籠內頭頸埋于翅膀內。采食和飲水量下降,雞群還會表現輕重不同的腹瀉,糞便水樣或落地后不成型,糞便顏色多樣,綠色、黃色、白色、淺紅色等。隨后產蛋量開始下降,同時蛋殼褪色,蛋皮變薄,畸形蛋增多,雞群產蛋下降通常不超20%,病雞無繼發感染,死亡率比較低。
如果與大腸桿菌、雞毒支原體、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的混合感染,雞群中會出現少量雞腫臉,一般單側臉腫大,致使眼睛睜不開。
如果與雞新城疫混和感染,發病后雞群中有一部分雞出現神經癥狀:有的扭頸“望天狀”,有的“醉漢樣”踉踉蹌蹌盲目運動,有的頭如“鐘擺樣”左右擺動。產蛋期的產蛋量減少更為嚴重,下降10%~70%,同時死亡率增加,可達2%~10%。
病雞主要限于呼吸道和腸道,鼻竇、喉頭、氣管、肺、氣囊有粘液膿性和干酪樣炎癥,氣囊增厚渾濁,有纖維素性干酪樣滲出物,漿膜水腫,輸卵管黏膜充血、水腫,產蛋雞卵泡充血、出血、變形,腹腔內有破裂的卵黃,輸卵管內有白色粘稠或黃色干酪樣的分泌物,有嚴重的卵黃性腹膜炎。十二指腸出血或有潰瘍,腸道淋巴集結出現櫻桃樣出血腫脹,盲腸扁桃體出血,腫臉的雞局部皮下見黃色膠凍樣液體或見皮下組織增厚。
H9亞型的禽流感雖然不能引起發病禽群的高致死率,但能造成家禽的料肉比下降和死亡淘汰率提高,尤其本病對蛋雞的慢性亞臨床感染,對產蛋雞生產性能的破壞以及與其他疫病的混合感染,引發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高,而且易造成對本病的誤診和防疫上的忽視,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究其原因與飼養場的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及環境中野毒污染等因素有關。
禽流感病毒具有廣泛的宿主范圍,可以感染多種動物,當流感病毒進入其他物種時,它可以迅速發生變化以適應新的宿主和進行更為有效的復制和傳播。由于禽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禽流感病毒可以發生重組。有專家認為,2013年危害我國的H7N9亞型流感病毒的6個內部基因全部來源于近年在我國流行的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有專家預測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HA 和NA基因的變異,使其可能成為毒力較強的毒株,成為下次流感大流行的亞型,對公共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
由于禽流感的臨診癥狀變化較大且無典型性,常易與新城疫、禽霍亂、傳染性支氣管炎和減蛋綜合征等相混淆,所以確診要依靠病原學或血清學的鑒定。
(一)臨床診斷
病禽呈亞臨床感染,無特征性癥狀。病禽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飲食減少和流淚、母雞產蛋量下降。病禽剖檢可見氣管有粘性分泌物,子宮內有干酪樣分泌物,若無繼發感染,死亡率比較低。即可做出初步的臨床診斷。但須進一步確診。
(二)病毒分離鑒定
取死亡雞的肝、脾、腦組織和呼吸道泌物等病料接種SPF雞胚,將分離的雞胚尿囊液作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
(三)血清學試驗
主要是用血凝抑制試驗(HI)鑒定分離病毒的血清型。該試驗條件要求低、成本低、比較敏感,同時能直接反映抗體水平。
(四)RT-PCR技術
RT-PCR技術可以檢測禽只的泄殖腔棉拭子樣品對養禽場的禽群進行早期診斷、現場診斷和流行病學檢測,是最常用的診斷方法。
1.養殖場的選址。養禽場應有良好的地理環境,與交通要道、居民區、垃圾處理場、商業區、農貿市場等要符合家禽養殖生物安全的距離要求。嚴禁“后院模式”養殖。要避免所養家禽與其它畜禽和野生鳥類的接觸,尤其應避免與水禽如鴨、鵝、野鴨等的接觸,同時應嚴防野鳥出入。養禽場不可與豬混養或不同種家禽混養。
2.加強飼養管理。
養禽場需配備專門的獸醫技術人員,制定并執行嚴格的飼養管理制度。養禽場的飼養、物品運輸、糞便清理、都要有利于疫病的防治。良好的養殖環境可以減少不同疫病的混合感染,大大降低用藥成本,提高禽肉的品質。
3.消毒。定期對禽舍、飼具和籠具進行預防性帶禽消毒,藥物如各類復合碘制劑等。對于無法更換的疑似污染的飲用水源可用漂白粉處理曝氣后飲水。
雞場要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法。雞舍在放進任何新雞群前移走全部原有雞群,然后對清群后的雞舍、飼槽及飲水器等用具進行沖洗和消毒,并在飼養新雞群前空閑至少2周時間,然后再清掃消毒后放進新雞群。
養禽場要對于外來人員和車輛,以及新進的飼料采取相應的消毒處理。定期消滅養禽場內的有害昆蟲如蚊、蠅等和鼠類。死亡禽類應焚燒或深埋,其糞便和墊料應進行無害化處理。
嚴禁一些養殖戶缺乏防疫觀念和社會公德,常常將病死雞亂扔,病死雞成為傳染源,這既污染了環境又破壞了鄉村建設。獸醫衛生工作者應嚴加監督并指導廣大養殖戶做好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各級動物衛生監管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和養殖戶共同做好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
4.免疫預防。提高對H9亞型禽流感的認識,重視其危害。對所有家禽要進行全群免疫,免疫確實。免疫程序為:①肉雞在10~13齡左右免疫H9亞型禽流感油乳劑滅活疫苗即可。②對種雞和蛋雞,在育成階段應有2次免疫,在產蛋前15 d應在進行一次免疫,在產蛋后一個月應開始進行定期的免疫抗體的監測,根據抗體的水平高低,進行及時的補免。③對種雞和蛋雞,要注意與新城疫、減蛋綜合征、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疫病的聯合免疫。
5.抗體監測。根據筆者等的調研發現,現有規模養殖場普遍存在免疫程序過于復雜,盲目免疫,不僅增加了勞動強度,而且增加了雞只的應激反應。本病的預防應建立在嚴格的飼養管理和科學的疫苗應用的基礎上。研究表明,HI抗體效價在7log2以上,可以顯著抑制攻毒后的排毒,即體內的抗體可以大部分中和攻毒的病毒,顯著降低病毒在機體內的復制和繁殖,降低排毒。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