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芳/文
北京市平谷區食品藥品稽查大隊
近年來,北京市平谷區食品藥品投訴舉報中心接收的投訴量呈現出遞增的趨勢。而一些投訴內容非常明確,使用法律條款非常精準的投訴舉報,往往是“職業打假”人的投訴。執法人員處理此類舉報需更加慎重。
“職業打假人”本身的打假技能、手段以及對食品領域相關法律法規的掌握隨著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成長而變得更加純熟。據統計,2014年平谷區食藥監管局全年共接到類似職業打假舉報26件,2015年接到類似打假投訴46件,相比2014年,職業打假投訴增加了76.9%。職業打假人有兩面性,有正義的一面,如:對日常消費的食品質量有著“監察員”的作用,也對各大超市、商場起著監督的作用,但不愿意看到的是,這個群體中存在著一部分以盈利甚至勒索為生的人,“以假打假”,利用法律空白和商家息事寧人的心理獲得灰色收入。
“職業打假人”一般都具備相當純熟的法律知識,熟稔行政、司法程序,并且善于利用法律規則,形成了一系列規范化的“打假”模式。“職業打假人”具備四個特點:一是舉報內容專業。舉報人對舉報領域的各種法律法規都很熟悉;訴求涉及查辦違法行為、舉報回復、舉報獎勵、消費賠償;查處、獎勵、賠償;
舉報內容多為標簽標識問題,無證或超范圍生產,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普通消費者一般舉報的多為過期食品等)。二是舉報問題模糊。“職業打假人”經常舉報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問題,鉆法律的空子、打標準的擦邊球。據不完全統計,僅食品標簽問題就涉及到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解釋、復函共計39項,法規標準之間矛盾沖突解釋不一致。有的標準是強制性的,但是含有推薦性的條款;有的標準是推薦性的,但是含有強制性條款。難以確定舉報問題的是否違反法律和標準。三是舉報區域多頭化。同一舉報人就同一產品的同一問題同時向不同區縣局、分局舉報,如果回復不一致將造成工作被動。四是舉報手段纏訴化。職業打假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只要其經濟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就反復糾纏;執法人員即使依法履職,在告知是否受理、是否立案,告知處罰結果等環節也將面臨復議或訴訟的風險。
處理職業“打假”舉報須有原則,概括來說,就是把握一個要害,抓住兩條主線,注重三個環節。一個要害,即經濟利益訴求。在處理此類舉報時,要用足時限、合法延長職業舉報人的獲利周期。5天內初查并告知初查結果、60天內告知是否立案、立案的60個工作日內做出處罰決定;如果職業舉報人提出要處罰決定書原件,不屬于主動公開范圍的(罰款50萬元以上的、涉及侵權產品的、假冒偽劣產品的主動公開,其余為依申請公開或不予公開),告知其向局辦公室申請信息公開(法定時限15個工作日),合法增加舉報人時間成本,延長其謀取經濟利益的周期。兩條主線,就是對人、對事兒。對人要告知,告知舉報人是否受理,立案、告知處理結果;對事要調查,調查舉報是否屬實、是否違法、是否立案查處。
三個環節,即程序、證據、溝通。在受理、立案、結案、告知等環節嚴格規定的時限回復舉報人,做好證據和執法痕跡保存。取證要遵循檢查、協查、請示三個環節。現場檢查要取固定證據,由生產企業所在地監管部門出證發協查函,請示專業機構,請標準的制定者解釋標準中模棱兩可的問題。最后,積極溝通,統一口徑。積極與兄弟局溝通,就統一舉報人舉報同一產品同一問題,統一回復口徑,防止工作被動。
平谷區食藥監管局在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實施之前召開了大型商場超市生產企業集體約談暨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培訓會。會議對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新增的法律條款進行重點解讀,并結合職業打假人投訴的主要問題和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著重講解了企業的流通和生產環節須注意的事項。進一步強化企業進貨查驗和查驗記錄的意識,幫助企業正確認識食品的安全標準有哪些,加強了企業對與食品安全、營養有關的標簽、標識、說明書的學習。平谷區食藥監管局還組織了執法人員的法律培訓,幫助其正確理解和執行法律,從而減少職業打假人的盲目索賠、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