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玲,鄭婷婷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研究現狀及成因分析
楊秋玲,鄭婷婷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610100)
文章在大量文獻檢索的基礎上,綜述了2005~2015年學術界各學者對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問題的研究,并對其進行總結提煉,得出進一步的研究思路,以便更好的開展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研究工作,其內容涵蓋心理貧困的定義、心理貧困現狀、表現形式、產生背景及成因等方面。
心理貧困;表現形式;產生背景及原因
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問題一直是國家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注和重視的領域。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這一群體有著獨特的心理特點和行為傾向(賈魁,2015),這不僅影響了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還關系到其自身的成長與發展,甚至還關系著國家人力資源質量的提高乃至社會的穩定(李春莉,2007)。雖然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師范生免費教育、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但是這些都只是經濟上的資助與幫扶。在家庭經濟貧困的背后,由經濟困難導致的“心理貧困”問題隨之產生,且日益嚴重。
文章將在眾多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概括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現狀,界定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概念,并根據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表現形式,結合眾多學者的研究觀點分析探討有關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產生背景及原因。
王立高(2015)從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資本的視角下分析了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現狀;王曉燕(2014)李斌(2009)等主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卡特爾16PF和自卑感量表FIS對大學生心理貧困現狀進行調查,并進行數據分析。黃衛國(2010)等認為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主要表現為自卑、自閉、抑郁、焦慮、強迫、緊張、恐懼、偏執、嫉妒等心理問題;季楓(2010)、李德福(2014)表示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會因家庭經濟的困難引發自卑心理,并會引起其道德倫理或是行為的失范;董曉絨(2015)、王兵(2014)等調查發現大部分貧困大學生認為家庭經濟困難為自己帶來了心理上的困擾,且不愿找人幫忙,抗拒他人善意的同情與幫助;晏曉波(2014)等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極大部分的貧困大學生有心理障礙,不滿生活現狀,甚至存在抑郁傾向;肖大興(2013)表示貧困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或引發極端行為的幾率明顯高于非貧困大學生。
從需求層次角度輝進宇(2015)等分析了貧困生物質的需求、心理的需求(主要包括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學業需求、就業和發展需求等。同雪莉(2014)認為當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的現實需求不能被滿足時就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導致心理貧困。海路(2015)、徐瑞(2015)提出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是以經濟效益為主的社會現實和身邊的消費環境或方式沖擊了其主觀意識與期望引發的心理矛盾、沖突與困惑;吳美娟(2015)等提出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是在面對各種壓力時,而產生的焦慮、抑郁、緊張、孤僻、自卑、敏感、自我封閉、人際關系敏感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王兵等(2014)提出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是因現實生活與自我評價發生的偏差以及心理落差的過程和心理;郭西梁(2015)提出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源于其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負性變化。
綜合多位學者的研究分析及筆者調研結果發現,部分在校貧困大學生因長期生活在家庭經濟困難的環境下,會造成個人性格在不同程度上的偏執和偏激、極度好強、過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等;還有一部分在校貧困大學生則是強烈的自卑心與自尊心同時存在。當這些矛盾心理在內心交織、撕扯時,就會引起情緒上的焦慮與煩躁,想要宣泄心中的不滿,然而這個宣泄對象往往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這些行為都是在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在不同層次上的呈現。因此,筆者認為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問題集中體現為自卑心理、焦慮心理、偏激與偏執心理和抑郁心理四個方面,并對其進行分析。
(1)自卑心理。大多在校貧困大學生往往對自己或自己的生活環境具有一定的自卑情結,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他人,甚至輕視自己,致使其在面對壓力時束手無策,情緒化的處理問題,辦事無膽量,缺少主見,從而自我否認,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具體表現為:①不愿意向他人提及自身的家庭情況,刻意回避與貧困相關的話題。②自尊心過強,為了不被人輕視,即使家境貧困也不愿意申請貧困補助。③平時做人做事不能果斷的做出決定,總是猶豫不決。④害怕在大眾面前展現自己,說話緊張。⑤不愿意正視問題,選擇回避和逃避。
(2)焦慮心理。受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影響,大部分在校貧困大學生都存在焦慮心理,自尊心較強,情緒復雜。主要表現為:①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與重視,擔心自己被忽略。②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怕被輕視,內心憂慮不安。③過分在意他人眼光,任何對其負面的評價都會被放大,導致其內心不安。④過度敏感,乃至多疑。⑤很容易情緒化。雖然有一部分在校貧困大學生在平時似乎很軟弱,逆來順受,但是當他人不小心刺激到其自尊心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時,被積聚的壓抑、不安、憂慮等情緒就會爆發,產生過激的言語或行為。
(3)偏激和偏執心理。主要體現為:①思想或行為固執。喜歡以絕對、片面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以客觀的標準評價他人。堅持己見。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堅持認為自己的觀點,不愿意輕易相信他人。②容易產生嫉妒,對他人存在偏見。懷疑公正性甚至對他人進行言論攻擊。③對他人要求苛刻。④容易情緒沖動,行事不顧后果,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誘,與人發生沖突。并且不愿意聽取他人善意的規勸與建議,無法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又或者是明知是自己的錯也不愿意承認。
(4)抑郁心理。情感上存在的嚴重不安全感與源于家庭經濟貧困的自卑感,使其對周邊的人和事物越來越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排斥等情緒。逐漸拒絕與身邊的同學、室友進行過多的交流與溝通,時間一長就會導致自我封閉,回避社交,給人以性格孤僻的感覺。再次,受自身各種矛盾心理和莫須有的猜疑心理影響,總是會產生沮喪、低落的情緒,很容易陷入低潮,致使自身睡眠受到影響,精神狀態不佳。
(1)個人因素。大學時期是每個大學生自我認識與認知社會的關鍵期與敏感期,比較容易受到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情緒波動起伏較大,情感不夠穩定,心理不夠成熟,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夠全面,對于事物的認知有限,存在較強的主觀性。在自身對于“貧困學生”的認知上都存在偏差,主觀的認為貧困學生在社會上處于弱勢地位,對自己的行為能力推測較低,對自己能否進行和成功完成某一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表示懷疑,致使對自身的效能期望低,且自身經濟與物質條件明顯不如其他同學,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甚至性格孤僻,不愿與他人交往。
(2)家庭因素。家庭環境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對其造成的影響是最為直接與深刻的,它會直接影響每個人的性格習性。家庭因經濟困難存在較大的家庭矛盾或是家庭結構不完整等因素都會給成長期的大學生心理帶來較大的負擔,產生較強的負面影響,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因缺乏家人的關愛與教育,產生較強的不安全感與自卑感,甚至內心陰暗扭曲。
(3)環境因素。①生活環境。從農村來到城市,大學校園相對高昂的物價、環境中截然不同的消費觀,使得在貧困生對農村與城市巨大落差的感受明顯,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感到不滿,自我增添心理與生活壓力,導致貧困生的精神壓力日益加重。這些壓力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與釋放,導致產生焦慮、煩躁,甚至是有抑郁傾向或者抑郁狀態。這足以表明生活環境的影響而引起的負性心理。②教育環境。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自農村或偏遠山區,且貧困地區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條件與大城市相比較為落后(王金太等,2015)。農村教學的重點僅在于升學,而城市的教育教學著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德智體美勞每個方面,不同的教育方式在無形間拉開了兩者之間的差距。到了大學之后兩者在學習上、學生工作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差距體現尤為明顯。這種情況下,不自信、不主動的現象讓貧困學生與非貧困學生之間的差距越發明顯。③社會環境。此外,城市中的某些社會現象會極大的影響貧困學生對于金錢和社會環境的認知。貧困學生對于金錢、名利的看法發生偏頗,不良社會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在校貧困大學生對于社會與人際關系看法,將利益關系看重,自身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對自己的發展與前途感到機會渺茫,失去希望。④校園環境。高校心理支持工作的開展有限,或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一是高校的心理輔導老師配置有限,不能做到每個寢室甚至每個班級的長期關注,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和幫助心理有困難的學生,加之貧困生群體的“隱藏性”很強,對于這一群體的心理關注常常有滯后。二是高校的心理支持工作開展不夠,心理教育機構不夠健全。大部分高校并沒有針對大學生或是貧困大學生設置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或者是雖然設立了相應的機構但是并沒有真正有效的實施和運用。
高校要解決在校貧困大學生的貧困問題,就必須正視和重視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完善目前的貧困資助體系,在緩解貧困學生經濟困難的同時也幫助貧困學生心理脫貧。必須重點關注貧困生的精神世界以及心理狀況,給予貧困學生更多的精神支持與人文關懷;只有將經濟資助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心理貧困問題。同時在高校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立貧困學生心理干預的長效機制,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扶持工作列為重點,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隨時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疏導,避免誘發不良事件。營造和構建一個有利于貧困大學生身心發展的校園文化環境,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導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并幫助貧困大學生提高自身技能,從而增強貧困大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個人的自我價值認識與認同感,從而達到有效扼制貧困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各種極端行為或其他惡性事件,并且有效地推動貧困大學生自身健康發展的目的。
M ental Poverty Research and Cause Analysis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YAMG Qiu-ling,ZHENG Ting-ting
(Sichuan Tourism College,Chengdu,Sichuan 610100,China)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trieval,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summarized the recent 10 years research of poor undergraduates'mental poverty problems from various academic scholars,and concludes that the further research approach,which leads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poor undergraduates'mental poverty research work.The article covers the mental poverty's definition,current situation,manifestation,appearing background,and the causes.
mental poverty;current situation;appearing background;causes
G444
A
2095-980X(2016)09-0109-02
2016-08-14
楊秋玲(1983-),女,四川成都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