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康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農牧局,四川 攀枝花 617000)
?
仁和區水稻低產原因調查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李順康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農牧局,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要:通過對仁和區水稻低產原因的調查,查實了引起水稻低產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據此提出了相關建議和對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能夠較大幅度地提高全區的水稻單產,增加總產,促進稻農增收。
關鍵詞:水稻低產;原因調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仁和區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河流水系各不相同,多為小型溪水,海拔垂直高差大,高山阻隔形成不同的水稻產區,是優質稻的理想高產栽培地區,然而多年來,單產水平卻較低。經過近年的試驗、示范及高產創建,雜交稻單產800kg/667m2、粳稻單產650kg/667m2以上完全能達到,高產栽培試驗單產突破了1000kg/667m2。但是,2014年全區水稻平均單產只有614kg/667m2,與高產試驗、示范單產相差甚遠。查明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大有可為。
1仁和區水稻低產原因調查
筆者對種植密度、品種、施肥、病蟲防治、農戶種植水稻的重視程度等進行了調查,找到了造成低產的原因,為高產高效栽培制定措施提供依據。
1.1品種雜亂多,良莠不齊,高產優質的主推品種和搭配品種都不明確
由于農民購種僅憑種子經銷商胡吹亂湊,而經銷商是大力推銷利潤高的品種,使良種的優勢沒得到徹底的發揮。據2013年統計,全區共銷售水稻品種51個,其中雜交稻46個(包括宜香系列16個,內香系列6個,金優系列4個,其余類型均在1~2個),既有2012年審定的宜香2115,也有1996年審定的崗優22。其中種植面積超過333hm2的品種只有2個;粳型常規稻4個,既有2012年審定的楚粳28,也有1993年審定的合系39,超過333hm2的品種1個;秈型常規稻1個。據2014年統計,全區共銷售水稻品種62個,其中雜交稻56個(包括宜香系列22個,內香系列4個,川優系列6個,其余類型均在1~2個),既有2012年審定的川優8377,也有1996年審定的川豐5號,種植面積超過333hm2的品種只有2個;粳型常規稻5個,既有2012年審定的楚粳28,也有1993年審定的合系39,超過333hm2的品種1個;秈型常規稻1個。
1.2栽插密度普遍偏稀,基本苗普遍偏少,種植密度不合理,光熱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據在總發、大田、同德、布德、平地、啊喇等鄉鎮的田間調查,雜交稻株行距為26cm×32cm、24cm×30cm、20cm×33cm、20cm×35cm、18cm×28cm;種植密度7776~13228窩/667m2,特別是蔬菜田和低海拔的稻田大部分在8000~11000窩/667m2之間;基本苗在26144~74946株/667m2之間。粳稻株行距為14cm×22cm、15cm×18cm,種植密度21589~24691窩/667m2;基本苗在100741~105786株/667m2之間。
1.3部分農戶不重視水稻生產,導致水稻產量沒有得達到應有的水平
據在大龍潭、福田、務本、前進、中壩等鄉鎮調查,總共調查150戶。其中53戶不重視水稻生產,占35.33%。他們認為種水稻無效益,不指望它掙錢,種來夠吃就行,不用認真管理,隨便除一下草,施點肥就可以了,不必精耕細作,勞心費神。
1.4施肥技術落后,幾乎不施有機肥
據在大龍潭、福田、同德、布德、務本、啊喇、中壩等鄉鎮調查,總共調查210戶,生產中只用尿素或碳氨的農戶49戶,占23.33%;施用有機肥的農戶18戶,只占8.57%;進行過根外追肥的農戶36戶,占17.41%;分蘗肥、穗肥施用時間較為準確的農戶142戶,占67.62%;知道水稻需要微量元素的22戶,占10.48%,施用過微肥的農戶15戶,占7.14%。
1.5雷響田、茬口銜接不好的田栽老秧
我區約有133.33hm2無水源保證而栽老秧的稻田,必須等雨水栽秧(俗稱雷響田)。近年來雨季開始得晚,且前期以小雨為主,形不成山洪,無法及時栽秧。如2012年大龍潭鄉大龍潭村石蚌塘組一農戶7月1日栽秧,秧齡已63d尚未移栽。我區約有6.67hm2因茬口銜接不好栽老秧的稻田。2015年啊喇鄉大竹村下村組一農戶,種植早春鮮食玉米,因價格不好,留成干籽玉米,6月23日栽秧,秧齡已達61d。
1.6病蟲害防治效果差
我區水稻病蟲害以兩病一蟲常年發生,危害較重,損失產量較多。據調查,稻曲病重病田塊病粒率高達13.23%,損失產量20%左右;紋枯病重病田塊病株率91.65%,病情指數82.33,損失產量80%左右;三化螟發生嚴重田塊枯心率11.42%,損失產量15%左右。若防治及時,對癥下藥,可以大幅度地挽回損失。
2對策建議
成立仁和區優質稻高產高效協作攻關組。整合農技、種子、植保、土肥等技術力量,組建仁和區優質稻高產高效協作攻關組,篩選高產、優質、抗病良種,發布仁和區水稻生產的主推品種、搭配品種,指導農民用種,淘汰老舊低產品種;通過培訓、宣傳,普及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病蟲綠色防控等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指導農民將無水源保證的水稻田調整為種植芒果或烤煙,增加農民的收入。
發展支持專業水稻種植合作社,促進稻田集中流轉,提高我區優質稻高產、高效種植水準和品牌價值。
組建或引進優質米精深加工企業,解決優質不能優價的問題。據反映,我區現在種植的頂尖優質稻宜香2115、川優6203、川優8377,因谷粒細長,現在的加工機械在加工時會將部分米粒打斷,造成碎米率高,整精米率低,使優質稻的價值沒有得到完全底體現。
3仁和區優質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3.1根據土壤、氣候選用不同類型的水稻品種
海拔1400m以下的稻區適宜選用雜交秈稻如宜香2115、4245,川優8377、6203,川香優178、渝香203、宜香優7633等品種,以上品種均是國標二級優質稻,特別是宜香2115被《四川農村報》評為2014年最受歡迎的水稻品種第一名;國標三級優質稻宜香725在我區表現良好,也可選用。糯稻可選用雜交糯稻糯優100,該品種米質達國頒優質秈糯標準。海拔1400~1500m的稻區適宜選用常規秈型香稻如滇屯502(該品種近年退化嚴重,需提純復壯或到種子原產地引高質量種子)等品種。海拔1500m以上的稻區適宜選用常規粳稻品種楚粳28、29。
3.2培育壯秧
壯秧是增產的基礎,因此培育壯秧就十分重要,必須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3.2.1種子處理播種前將種子曬1~2d后,用1%石灰水浸種12~24h或用45~52℃ 的溫湯浸種10min,也可以用包裝袋內的藥劑浸種;粳稻必須用強氯精等防治稻惡苗病的藥劑浸種,浸種后撈出洗凈,再進行催芽。
3.2.2育秧方式根據不同海拔分別采用保溫濕潤育秧或旱育秧方式,高海拔地區宜采用保溫濕潤育秧,低海拔地區宜采用旱育秧。秧田選向陽背風、半沙半泥、排灌方便、水源潔凈、沒有污染的田塊,最好提前2~3個月施農家肥1000~1500kg/667m2,翻耕炕土,整田時再施磷肥30~40kg/667m2,火土灰500kg/667m2或鉀肥5kg/667m2。保溫濕潤育秧做到泥土爛絨,廂面按1.5m開廂,溝要直,四周有排水溝;旱育秧作廂時按1.7m開廂,其中廂面寬1.3m,然后精細平整,壓平廂面,做到廂平土細,必須用50%敵克松1000倍液或用其他藥劑進行土壤消毒。
3.2.3嚴格播種量保溫濕潤育秧,秈型雜交稻秧田播6~8kg/667m2,旱育秧播破胸谷種100~150g/m2;秈型常規稻秧田播15~20kg/667m2;粳稻秧田畝播30~40kg/667m2。
3.2.4播種時間以3月25日至4月中旬播種為宜。海拔越高,播種越早,以當地能在低溫連陰雨前抽穗揚花為最佳播期。
3.2.5秧田管理保溫濕潤秧田播種后用草渣肥或火土灰蓋種,保持廂溝灌滿水,廂面濕潤無積水。2葉1心時施斷奶肥,用尿素2~2.5kg/667m2,硫酸鉀1~2kg/667m2;移栽前施送嫁肥,用尿素2~3kg/667m2,硫酸鉀2~3kg/667m2。注意防治病蟲草害。移栽前必須進行1周的練苗。旱育秧播種后蓋細土1cm厚,保持苗床土濕潤。2葉1心時施用尿素25g/667m2、鉀肥10g/m2、過磷酸鈣40g/m2,對水3kg/m2噴施后,再用清水洗苗;5葉期用尿素20g/m2、鉀肥10g/m2追施送嫁肥。各時期均注意防治病蟲草害。
3.3精細整田
整田應做到兩犁兩耙,土爛泥絨,平整一致,打撈水面浪渣,進行集中深埋或燒毀。
3.4移栽秧齡控制
雜交秈型香稻移栽時秧齡控制在45d左右,不超過55d;秈型常規香稻秧齡控制在40d左右為宜。移栽時不栽超齡秧、不栽隔夜秧。
3.5合理密植,規范栽培
根據近年的調查,我區河谷地區,特別是前茬為蔬菜的稻田和肥力高的稻田,密度均在1萬窩/667m2以下,種植過稀,制約著產量的提高。經過幾年的試驗示范推廣證明,秈型雜交稻在海拔1400m以下隨海拔高度的增加,種植密度應相應增加;隨田塊肥力程度的下降,種植密度應略有增加。因此,種植密度應按18cm×30cm~15cm×28cm的規格移栽,栽1.23~1.58 萬窩/667m2,每窩栽3~4苗(包括分蘗苗),有利于發揮雜交秈型香稻品種的高產特性。秈型常規稻可按14cm×24cm左右規格移栽,栽1.9萬窩/667m2,基本苗以9~12萬/667m2為宜。常規粳型稻可按11cm×21cm規格移栽,栽2.8萬窩/667m2,基本苗12~14萬/667m2為宜。栽插應順風向條栽,利于通風透光,改善田間小氣候,更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
3.6按照DB51/338-2003《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肥使用準則》的要求科學施肥
要嚴格控制化肥的投入,特別是氮肥施用數量,增施有機肥,有針對性地施用微肥,大力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在化肥用量較高的地方和田塊,應實行降氮、穩磷、補鉀;在化肥用量中等的地方和田塊,可采取穩氮、補磷、增鉀的施肥模式。力爭將現有N、P2O5、K2O的施用比例調整到1∶0.4~0.5∶0.3~ 0.4。化肥施用要重底早追,控制氮肥的追施時間,不得在收獲前15d追施氮肥及其他葉面肥。重施底肥:整田栽秧時施足底肥,施過磷酸鈣50kg/667m2、碳銨50kg/667m2或尿素20kg/667m2、腐熟農家肥(沼液最好)1500~2000kg/667m2、硫酸鉀10~15kg/667m2;早施分蘗肥;栽秧后7d施尿素8~10kg/667m2;抽穗前看苗巧施穗肥;施尿素3~4kg/667m2,并用0.5kg磷酸二氫鉀對水30kg葉面噴施,補充磷鉀肥;秧苗長勢很穩健的,可在劍葉齊后施;苗不足、脫肥早的田在拔節時施,苗過旺的田塊不施;切忌過多、過晚施用氮肥。科學管水,使用潔凈水源。科學管水應采用淺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蘗,曬田健苗,足水養胎,活水抽穗,干濕壯籽,斷水黃熟的管水模式。生產用水禁止使用工廠、居民區、學校、醫院等排出的廢水,盡量使用河水、溪水、雨水等無污染水源。
3.7嚴格按照DB51/338-2003《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農藥使用準則》的要求防治病蟲
病蟲害防治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安全經濟有效,盡量使用微生物農藥、仿生性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原則。以防治螟蟲、稻曲病、紋枯病、葉蟬飛虱為主,兼治其他病蟲害,必須達到防治指標后再防治。防治螟蟲用20%螟束手100mL/667m2,40.7%同一順或12%卵蟲凈80~120mL/667m2,葉蟬飛虱用22%吡本順60~80mL/667m2,選擇最佳防治時期進行防治;防治稻曲病和紋枯病用20%井崗霉素40~60g/667m2,2.5%曲紋寧水劑300mL/667m2,在水稻孕穗期(含苞破口期)和齊穗期各防治1次。禁止使用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如:甲胺磷、水胺硫磷、2,4-D類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氧化樂果、稻瘟凈、異稻瘟凈等。嚴格按農藥安全使用標準使用每種農藥的次數和用量。收獲前20d,禁止使用任何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