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政
(四川省通江縣農業局,四川 通江 636700)
?
淺談通江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現狀及對策
龔政
(四川省通江縣農業局,四川 通江 636700)
摘要:針對通江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轉移就業現狀,深入剖析目前轉移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積極探討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科學對策。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策
通江縣既是農業大縣,也是農村勞動力資源富足縣,有效解決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是解決 “三農”問題的關鍵,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障。
1勞動力資源及轉移就業現狀
1.1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
通江全縣總人口80.2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約63萬人,占總人口的78.5%,全縣農村勞動力33.3萬個。全縣共有耕地面積約4.87萬hm2,實際需要農村勞力約11萬人左右,還有超過22萬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會增加。
1.2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
文盲和半文盲勞動力占8.5%,小學文化程度占35.7%,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文化程度占6%,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據統計,全縣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占8%,掌握1~2門實用技術的僅 13.5%。
1.3轉移方式單一,就業面窄
主要方式是“跨地域”流動轉移,脫離農業向其它產業轉移的達15萬人;其次是“離土不離鄉”就地轉移和“季節性”轉移約7萬人。流動到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勞動力,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1.4就業不穩定,回流嚴重
許多農民就業觀念落后,特別是部分青壯年勞動者缺乏進取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不能適應轉移就業的需要;部分農民不習慣于企業嚴格的時間安排和規章制度,難以適應機器化大生產的工作環境,工作變換性較大,法制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2轉移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培訓時間較短,質量不高
目前,培訓大多停留在15~90d的短期培訓上,這只適合培訓技能含量低的工種,不能滿足培訓技能型的工種。培訓目的較明確,內容設置較簡單,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這種“短頻快”的培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民轉移就業的“眼前”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所以必須對他們開展二次培訓或多次培訓。
2.2培訓資源欠缺,方法落后
目前,農民轉移培訓主要依托農廣校、職業技校和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完全針對農民的培訓基地較少。很多培訓機構基礎設備差,師資力量薄弱,地域差異較大,一些企業急需的工種培訓無法開辦。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時間較短,缺乏培訓經驗和教材,加上農民的素質普遍較低,水平差異較大,這也增加了培訓難度。
2.3宣傳和資金扶持力度不夠,培訓范圍小
一是相關宣傳力度不夠,不少農民對轉移培訓和招工信息知之甚少;二是按現有的扶持標準,部分貧困農民尚無能力參加培訓,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種的培訓。
2.4轉移培訓就業缺乏后續跟蹤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及優惠政策
后續跟蹤服務是轉移培訓工作最薄弱的環節。農民在轉移、培訓、就業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在第一次轉移就業過程中,就業的穩定性較低,跟蹤幫助解決工作做得較少;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民,大部分企業未予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還存在工作時間過長,工作環境差,生活待遇低等問題;一些企業季節性生產明顯,就業崗位不能較長時間保證;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就學存在較大的困難。此外,對于開辦個體經營的農戶,未能在稅收和各種收費方面,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
3高效轉移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3.1整合培訓資源,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體系
一是整合培訓資源。重點以農廣校、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技工學校為培訓基地;二是加強骨干教育。針對輸出人員的不同文化程度和用工單位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不同方式的培訓,長短結合,按需施教;三是加強和改善培訓管理,走市場培訓之路。采取“學校+企業”、“學校+中介+企業”、“培訓基地+企業”等模式,做到招生一批,培訓一批,就業一批。
3.2搞好農民就業服務,鞏固勞動力轉移成果
一是增加公共財政支持。加大對勞動力市場建設、農民工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建立健全就業中介組織。建設農民外出就業的職業介紹網絡,定期發布勞務信息,增強市場透明度,降低供需雙方的交易成本;三是建立農民工組織。農民工組織代表廣大農民工參與有關經濟、社會、政治等活動。
3.3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護農民合法利益
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利益,推動和保障農民轉移就業培訓的順利進行。改革城市就業制度,在農民轉移進城的就業務工、居住生活、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并逐步建立起覆蓋全體勞動者的市場化醫療衛生和勞動保障體系,最終達到農民入城后能與城市居民受到同等的制度保障和平等待遇。
3.4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建立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體制
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加快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進程,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收入,讓部分農村勞動力安心從事農業生產,改變農村勞動力過剩而農業勞動力不足的現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商業、醫療、文化、教育等服務能力,促進農民變市民。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食用菌、茶葉、優質糧油、畜牧”四大特色產業的深度加工,大力發展農產品運輸、銷售服務體系,加速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勞動力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