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娟
(河南省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濟源 454600)
奶牛結核病的診斷技術要點
楊 娟
(河南省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濟源 454600)
奶牛結核病是由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傳染病,根據我國農業部動物疫病分類將其歸為二類動物疫病。筆者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從病原學、臨床表現、病理解剖、實驗篩查等方面就如何準確診斷奶牛結核病做簡要介紹,供防疫人員和養殖戶參考。
奶牛;結核?。辉\斷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奶類產品的需求逐年上升,奶牛養殖業得到大力發展,但同時奶牛結核病疫情也有所增多,嚴重威脅著奶制品質量安全、人們身體健康和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快速、準確的診斷是有效預防和控制該病的前提。
結核分枝桿菌共分為人型、牛型、禽型三種,桿菌形態因種別不同而不同,人型細長略彎,牛型粗短且著色不均,禽型短小、多形。本菌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嚴格的厭氧菌,無芽孢和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最適生長溫度為37.5℃,耐干燥和濕冷環境,存活時間:干痰中或冷藏奶油中10個月以上,糞便、土壤中6~7個月,病變組織中2~6個月;不耐熱,70℃10min、或陽光直射2h、或100℃瞬間即可將其殺死,使用常用消毒劑如70%酒精、10%漂白粉溶液能很快將其殺死;對鏈霉素、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鈉、環絲氨酸敏感[1]。
奶牛結核病主要由牛型、人型兩種分枝桿菌引起,牛型可感染人、豬、馬,人型可感染牛、豬、馬,本病主要經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發病無季節性,患病動物及帶本菌的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病菌隨糞尿、乳汁、分泌物等排出。在飼養密度大、圈舍陰暗潮濕、通風不良的養殖環境中最易發生此病[2]。
奶牛結核病主要為慢性、消耗性經過,潛伏期隨奶牛個體的體質而定,短的2周逐漸發病,長的可持續數年,病初癥狀不易察覺,病程越長癥狀越明顯。奶牛感染結核病后主要表現為肺結核、乳房結核、淋巴結核、腸結核,偶爾出現生殖器結核、腦結核、全身結核。其中肺結核最為常見,病初常表現為易疲勞,在運動、冷空氣刺激等情況下易短促干咳,后期咳嗽加重,有腐臭味膿性痰液,呼吸困難,呼吸聲大,骨瘦嶙峋。奶牛換乳房結核時可見乳房淋巴結腫大,乳房中有硬結節,乳量減少,乳汁呈混濁的水狀。腸結核主要發生于犢牛,癥狀有食欲減退,消化不良,頑固性的反復便秘、腹瀉,生長緩慢或停止?;疾∧膛2∏閲乐貢r可發生全身性結核。
病理解剖可見被結核分枝桿菌侵害的部位如肺部、胸膜、腹膜、肝臟、子宮、乳房等處有大小不一、呈灰白色、半透明狀的硬結節,病程長者結節壞死呈干酪樣或鈣化,壞死組織液化后形成空洞。
本病依據流行病學、臨床特征、病理變化等可做出初步診斷,由于奶牛在患結核病的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應結合實驗技術手段對該病進行確診。
5.1 細菌學診斷
采集被侵害部位的組織、分泌物、滲出液等病料直接涂片,采用抗酸染色法、金胺染色法染色鏡檢。
5.2 牛型提純結核菌素皮內變態反應實驗
目前,國內多采用牛型提純結核菌素做皮內變態反應實驗對奶牛結核病進行篩查,將奶牛頸側中間注射位置被毛、消毒,用游標卡尺測量被毛處皮厚并做好記錄,不論奶牛大小,均皮內注射牛型提純結核菌素0.1ml(含2000IU),注射后分別于72h,96h,120h測量皮厚并做好記錄,同時反復觀察注射部位有無紅腫現象。判定奶牛是否患有結核病的依據為:注射位置有明顯紅腫現象、皮厚差≥4.0mm為陽性;注射位置紅腫不明顯、2.0mm≤皮厚差≤4.0mm為疑似;注射位置無紅腫、皮厚差≤2.0mm為陰性。根據《牛結核病防治技術規范》的要求:對判定為疑似反應的奶牛,在第一次篩查42d后進行復查,復查結果為陽性的按陽性牛處理,復查結果仍是疑似反應的應間隔42d再復查一次,結果仍為疑似反應的,視同陽性牛。
奶牛結核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疫人員及養殖戶要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一旦發現陽性奶牛,應立即撲殺、凈化消毒,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擴散。
[1] 陳溥言.獸醫傳染病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 劉琴.奶牛結核病,人類健康潛在的威脅[J].乳業科學與技術,2007,(1):53.
[3] 任少廣,袁鵬,竇同喜.奶牛結核病的流行特點與防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35(1):86-88.